“我们所示范的不是完美,而是成长本身。”

2024-01-28 14:49:10

一年支教结束,作为站上讲台一年的新人,支教于广西百色的宋佳熠老师记录下了孩子们这一年的变化,以及她内心关于教育的感受和成长——支教需要热心,更要付出耐心和真心。

一年前,我来到了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村——一个群山环抱、坐拥茂林修竹的宁静山村,晴朗的夏夜里可看到星河璀璨。陇穷小学位于村子的中心,没有围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门,学校建筑、运动场就这样与村落融为一体,如同我们与村落的关系一样。

大约一年以前,我怀着改变他人的雄心来到这里,却意外发现孩子们所带给我的积极改变,远超我引导他们探索的知识、训练的技能。我有时会想,我来做支教的初衷是什么?从高中时了解到美丽中国,想要参与支教,到大学毕业后有能力决定并且加入。这期间驱使我的原因是一些关于自己的朴素愿望,只是“一厢情愿”地想为自己和社会留下一些价值。

可当我真正来到学校,一年过去,我好像不再习惯从自己角度思考,想的更多的,是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以此回报孩子们对我毫无保留的善意。学校的孩子,多数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能从生活中获得情感的支持并不多,但他们却愿意把他们的那一份真心给到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人”。所以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尽力带着满满的心意,去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支持、指引、陪伴他们,关注彼此的感受,陪伴彼此的成长。也许就像一个演讲中说的,当孩子们日后回想起这段日子来,他们不一定会记得我教授的知识,但我们给予彼此情感的互动和影响,他们会记得。

宋老师和孩子们在英语课堂上

当我作为一名老师刚走进课堂,就遭遇了不少挑战,其中多数来自四、五年级的学生。这群孩子之前只是零星接触过一些英语学习内容——这一方面让我激动:我可能是这群孩子人生中第一位正式的英语老师;但另一方面也让我深感肩上的分量:我将需要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帮他们补齐三到四年的英语学科知识,这种压力不可谓不小。

而为师的挑战也不止于此,还记得在三年级有个叫小J(化名)的同学,开学时我看他二年级的期末成绩单: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个位数。有一天课间,他一个人跑来办公室问我:“老师,我上课可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我说,“不行,我会管你到底的。”小J的表情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但具体我也说不上来。

我们学校有很多孩子会住校,小J也是其中之一,当天晚上,我就看到他在我办公室位置临近的窗口来回踱步,然后下晚自习的时候,他进来递给我一张纸条大小的物件,“老师,送给你的。”定睛一看,“纸条”是他制作的小手工。那个时候我心里还蛮冲击的,也很感动,就想到《正面管教》一句话,大意是: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未被表达的无助和未被满足的愿望。小J的现状,有来自家庭等各种原因,因此倾听和支持对他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上我希望他快快成长,但落实到行为上我又在耐心静候他的改变,逐步在课堂上引导他,他也开始接纳我的意见。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小J至少愿意在试卷上答题了,英语考了25分。到了第二学期,他开始适应了学习的状态,愿意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了,成绩也稳定到了50多分,分数只是一个维度,但确实反映出他成长的状态——做任何事情都开始更主动和投入。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提到了他的进步,虽然进步不快,但我相信他开始进入了他成长的一个正循环里面,我也更期待他下学期的变化。

在开始支教之前,我请教过我的初中班主任,该如何和孩子们相处。她当时说了一句话:彼此认同很重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认同你。现在对这句话,我的体会越来越深了。

在五年级,也有一个孩子小M(化名),他是小J的堂哥,平常最大的爱好是去附近的山野放牛,他喜欢和小动物呆在一起。二年级时,他才逐步学会普通话,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从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我就开始让每一个学生每周固定时间到我面前读英语,一两周过去,我发现唯独这孩子一直没来,就去班里了解情况。

不问不要紧,小M的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老师你不用管他”,“他就是什么话都不说,什么都不会”。我虽然有些诧异,还是走过去告诉他,你可以过来找我,不用担心。开始还需要我的提醒,后来小M就逐渐开始规律地找我读单词了,虽然学的很慢,但他学会的东西掌握的特别扎实——这是他的长处。

第一学期期末,小M英语考到了接近70分,其他学科的老师都很惊讶,因为对大家来说,他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但没法在学习上对他有什么期待的孩子。或许是通过英语课,通过一个一个单词的掌握,他变得自信,有了向别人,更重要是向自己证明的机会,“我真的可以做到”。

也是通过小M,我开始意识到,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学,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从A到B,因为他们身边缺少陪伴和指引他们成长的人。有一次小M哭着到学校,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周末见了爸爸,但是爸爸马上又回广东工作了,一年才能见一次”。毫无疑问,小M想爸爸了。

我们学校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回到家,除了照料他们生活的爷爷奶奶,和他们做伴的常常是空空的房间。所以一方面,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教他们学习的思维和方法,给他们搭建成长的阶梯;更重要的是,陪伴着他们,在一些重要的时刻,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告诉他们做得很好。

人生的路是最终是要孩子们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但在他们自己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时,我们不仅可以给他们关于路线的建议,更可以在陡峭处扶他们一把,做他们心理上的坚强后援,支持他们安心地为自己的人生攀登。

英语课和美术课上的孩子们

在学校,我的房间窗外是一棵高大的木棉树。草长莺飞的时节,木棉花灼灼地开,提醒我一年已过。作为美丽中国支教老师的这一年,我更加相信教育的真谛应该是帮助孩子们撕掉标签、释放自己的潜能。对我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年,我试图在为他们做出示范,老师二十多岁了,每一天仍然在努力变得比昨天更好,你们更加可以!

暑期培训的时候,“温和而坚定”这句话反复回响在每一位项目老师的耳边,我记住并且把它作为我为师的目标,这个尺度其实很难拿捏,但为了孩子们,我会尽力去做到。他们的纯真和朝气日日夜夜感动着我,不断鞭策着我成为更好的老师,每天进步一点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们也是我的“老师”。而我给孩子示范的,从来也不是完美,而是成长这个过程本身。这是一条永远向着可能性敞开的道路——在这条始终朝向未来的道路上,我希望和孩子们一起走下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