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开始为大学生活做准备了
“暑期经济”、“开学经济”都是由学生消费触发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浪潮。近些年,它的市场规模逐渐庞大,包含的消费物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那准大一新生到底能花多少钱?在全国各高校随机抽取3000个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时发现,五成学生的入学预算在1万~1.5万元;其中:入学开销在10000元以下的有500名,开销在30000元以上的也有十几位同学。
不得不说现在的大学生在饮食开销上面可谓是惊呆了,过来人可能觉得学校里有饭堂,一天十块钱怎么也解决得了温饱吧。
殊不知现在不仅外卖盛行,各种美食营销配上大数据推送更是无孔不入,今天跟小姐妹打卡这个奶茶,明天又去另一家网红咖啡店拍照。同学们在饮食开销上面差距会比较大,一个月800~3000不等。
一些日常的生活开销其实并不高,比如宿舍的网费、电费、热水费,卫生纸、洗衣粉、沐浴露啥的,在学校的超市买其实还是挺便宜的。
真正占据生活开销大头的,其实是追求所谓的生活质量的那一部分,例如女生的高级化妆品和保养品、衣服、裤子、鞋子等等,男生的游戏装备、游戏皮肤、潮牌配饰等等。
所以生活开销是可多可少的,建议同学们在学校里还是以学习为主,不要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毕竟我们的零用钱都还是父母辛苦赚来的,生活开销尽量控制在一个月800以下比较好。
社团、老乡、同学聚会,一次可能摊下来也得100左右,基本上以平均一个月500元算吧。
可以看出,虽然家庭收入较低的同学生活费明显比家庭收入较高的同学要低,但即使是家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最低一档,生活费的中位数也在800-1000元左右。
所以总的来说:一个月800元是能活下去,只是需要吃饭上花销少一点,尤其是在北上广深;一个月1000元是基本标准,(女生的标准会比男生高500左右)。
一个月1500元比较舒适,吃饭上面不需要太苛待自己,还能有一点钱以备特殊情况;一个月2000元属于小康生活,只要没有大的意外,基本上活得有滋有味。
有的学校校区在城市中心,有的在郊区或开发区,消费水平也肯定不一样。城中心的生活费需要更多,郊区的消费水平低、消费场所较少,一般花销较少。
很多家长以为跟学习相关的只有学费,这就错了。日常学习,花费还真不少。
学美术和摄影的同学应该大有体会了,此外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对电脑配置的要求或许也会很高,这些相关花费必须计算进去。
根据某位学长的留言,他在大学期间怕的不是社团活动,而是活动结束之后部长在微信群里发起的群收款。
大学里面各种社团林立、并不是所有部门都有机会在会议室或者课室里开会的,很多时候会直接“边聚餐边开会”,甚至还有“会后宵夜”的存在。
另外像街舞社、COSPLAY社这些对服装要求比较多的社团、就又多了一笔消费呢。
到了大学,同学们终于可以好好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要知道兴趣爱好可是“花钱小能手”,喜欢运动的买运动装备,喜欢旅游的存钱旅游,喜欢航拍的就得买无人机,要小心这些兴趣爱好掏空钱包哦。
种种开销,还是要以家里的经济条件为根本。家里比较富裕,可以适当多给一些生活费,但也别毫不节制。
因为大学时候同样是该培养人理财消费能力的时候。“上不封顶”的生活费必然会让大学生沉迷享乐,丧失初心。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孩子大多第一次离开家,生活上会有很多的不习惯,父母也会不放心,刚开始回家次数不会太少,当然距离特别远的就另当别论了。
距离近的孩子需要坐车回家,没有几十块也是回不去的,远一点的要坐火车,大概就要一二百了,再远一点的就需要坐飞机了,价格就更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