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对过目不忘的看法!

2024-04-07 15:18:51

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想得到过目不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过目成诵,不用一遍一遍的背诵了。这也许就是每个读书人的愿望了。

在上学的时候,很是羡慕那些记忆力非常好的人,他们可以以较短的时间记忆要记忆的东西。花较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哪个不羡慕呢!

但郑板桥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的《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是这样说的,“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是最不能成事的。眼里看得清清楚楚,心里却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内心的并不多,来来往往,而且应付不过来。就好像在戏院里看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这又和我有什么相关呢?最后一句出现了两个与字,前一个与字是对于的意思,后一个与字是关联、相关的意思。

我们认为的万里无一的能力,在郑板桥眼里是那么不济,我们所推崇的过目成诵,在郑板桥眼里就那么一回事。

并不是郑板桥故作姿态,自命清高。他的意思就是读书不推崇为了记住而背诵,要推崇理解掌握,能够把学到的内容化成自己的言行,化成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如果没有这种理解过程和转化过程,就算背的很多,那就是背了一本又一本,匆匆而过,这种背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之后他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整段话的意思是,从古到今,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而孔子有了这样的大才,读易经依然读到连串联竹简的皮条都折断了好多次,不知道翻阅过几千遍几百遍,对易经里精妙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道穷尽终点在哪里。像孔子这种生知安行,不用学习也懂得道理,并且能够把大道扎扎实实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圣人,依然会下苦功夫,从打基础开始刻苦勤奋地去学习。

他以孔子为例,为我们讲述了读书并不是以背诵为目的,而应该读书中的道理,读懂了道理之后,应该知行合一,将知识用到实践中。就连孔子这样生而知之的人,都能韦编三绝,知而安行,何况是我们。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想到我国现在的教育。建国初期,国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过低,应试教育确实很有必要,它能逼迫人们去学习。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应试教育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专业性很强的高级人才,而这些人才必须从小去发现,去培养。

而现在我们还是一揽子的教育,虽然在高中分文理科。但应该有更加细致的分类,比如有的人从小对数字比较敏感,对数学很有兴趣,数学成绩也很好,但不一定他的物理和化学会很好,虽然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没有必要的联系。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过目不忘的?怎样看待现在的教育的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