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案,也被叫做是春夏榜,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一场会试上,由于所选取的五十二位考生都是南方人,再加上主考官刘三吾也是南方人,所以引起了落榜北方考生的广泛不满,他们纷纷指责,刘三吾偏袒南方考生,徇私舞弊,这就是所谓的南榜和春榜。
此事传到朱元璋的耳朵去之后,当即下令进行复审,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刘三吾并不存在着徇私舞弊的情况,五十二位南方考生全部都是凭借着真才实学考上去。
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利用自己无上的权力,废除了春榜的成绩,乾纲独断地创造了夏榜,也就是重新进行一次会试卷,结果考上来的六十多人都是北方考生。
朱元璋为什么非得宁愿破坏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也要平衡南北考生呢?其中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朱元璋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政治维稳!
自安史之乱以来,北方地区一直都饱受战火摧残,经济发展遭受到严重摧残。而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经济也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由此,导致北方的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南方。经济是一切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一高,普通老百姓就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去教育他们的儿子。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就形成了南方士人擅长文学辞藻,北方士人经学。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选官制度中,明显是对擅长文学辞藻的南方士人更加有利,所以,洪武三十年的春榜中,确实有可能存在着五十二位录取考生全部都是南方人的这种情况。
但我们都知道,科举与政治是息息相关的,古代的很多政治家都是通过科举而进入历史的。当朝廷高层全部都是南方人的时候,北方的士人肯定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感,可能会迫使他们最终铤而走险的朝廷作对。这对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来说,十分不利的。
而且当时北方仍旧有大量的残元势力存在,他们时常南下劫掠,如果将北方士子拒绝于明廷,那么就会将他们推向元廷,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容许的。所以老朱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自然是站在,国家政治公平这一高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通常所谓的人才选拔是否公平公开公正。
朱元璋利用自己手中的皇权,强行创造了夏榜,吸纳了大量的北方士人,稳住了他们的心,这是一种不补偿性的公平,而不是真正的公平。
当然老朱通过高压残杀这样的手段,颠倒是非,流放刘三吾,处死白信蹈等等,则显得太过无情,且极其不公正。
设想一下,如果当代的高考中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假设在未来有一天,国家又统一了高考试卷,也就是全国考生共用同一张试卷,结果在某一年放榜的时候,突然发现前一百名的考生全部都来自同一个地区,举个例子,这些考生全部都是来自北京地区。
如果是这样的话,无疑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巨大的舆论,其他地区的考生决然无法接受这一情况的,再加上北京地区的特殊性,人们自然会质疑其中是有内部交易在的。
而上面也觉得不可思议,便派人复审,结果显示这前一百名北京考生,一点问题都没有,全部都是凭借真才实学考上。
如此,人们对于这个复审结果肯定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按照常识而言,即便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再高,也无法做到垄断了前一百名。出现这种情况,且内部没有任何猫腻的概率,是几乎等于零的,是千年难得一见。
难道其他省份的尖子生,全部都在这场高考中集体发挥失常了?
假设你是上面的人,要如何去处理这样的舆论危机呢?如果置之不理的话,一定会导致其他省份同北京地区的矛盾,也必定会导致普通老百姓对于上面的不信任加剧。
是要学习朱元璋废弃掉本次高考成绩,再让全国考生全部重考一次,并装模作样地处理几个无辜的负责人,以此来平息民怨,还是有别的更好方法存在?
对此,笔者个人认为,可先考虑公开这一百位北京考生和其他省份尖子生的试卷内容,以及全部的评分细节。如果这样还无法平息舆论的话,那可能真的要推几个负责人出去挨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