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勤勤恳恳的打工人,笔者对大学生莫得太多好感。不为什么,就是感觉他们太舒服了……为啥这么说呢?
看看我们,每天早六点起床,追车,上班,晚上八点到家,洗个澡,一天就没了。至于假期还有什么年假,基本上是休不上的……毕竟春节和国庆还要调休呢!
而我的大学生侄女,一天最多四节课,最少一节课,周末出去浪,假期出去浪,还有寒暑假,出去浪浪浪。
再看看自己的票圈——“调休什么啊,天要亡我!”[泪奔]
对比之下,愈发感觉大学生过得才叫生活,我们这些人,是《活着》。
但没想到令人羡慕的大学生也有翻车的时候,毕竟假期也不能一直浪,总会回到家,而回到家,那就是另外一种光景了。
一段感情的变质,总有一个过程。而家长们对于学生的感情也是这样,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走向,如下:
“好,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
大学生苦着脸打断了这场叙述,因为家长们对大学生的感情真是来势汹汹,去也匆匆,短短三天时间,热度就熄灭了,接下来的时间里,支配大学生的就是横眉冷对,恶龙咆哮。
简言之,“回家三天后,地位不如狗。”至于怎么个不如狗法,还是要看笔者的小侄女总结的三点家长们假期三天后的“双标”现场,看看你是否有中枪?
第一标:眼里是我心里是我,哪里都是我
看到这一标,很多同学以为是什么好事,那可就太天真了。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刚到家休息一阵,家长走过来:“我刚收拾完的桌子,你一来就乱了。”
“不……不是我弄的啊?”
大学生们的仓皇被家长一句“不是你见鬼了?”怼回喉咙,但这样的委屈还不止一次,回家三天之后,家里的所有东西乱了,都是学生弄的,啥啥没了,都是学生拿的。
总而言之,哪里都是你。但实际上,最后乱的总是另一个家长搞的,且拒绝承认,没了的东西总是家长自己放错了,且拒绝承认,阵营二比一,大学生败北。
一个非常之常见的场景,在宿舍嚣张惯了,一玩手机就是哈哈哈哈杠铃一般的鬼笑,忘记控制音量,被家长敲门大骂:“鬼叫什么,把楼下邻居吓出病怎么办!”
我们意识到错误,偃旗息鼓,咬着牙“盒盒盒”的鬼笑时,听到门外震天动地的大笑声,FROM OUR父母,于是就很愤怒的开门质问:“这邻居能听不到?”
面对如此面不改色的谎言,学生感觉十分无助,但敌军两名,战斗力200+200>500(误),我方一名,战斗力<100,对于家长的双标,再次败下阵来。
刚回家的时候,我们以为家长终于通读了教育手册,知道不可以进行打击式教育了,但三天之后,我们才发现家长又恢复到了熟悉的样子——我们咋样他们都瞧不上。
拿门来说,在屋里一直待着,被家长骂肥坨,出了书房,被说成天不干正事,在家里待着,被嫌弃懒,出了家门,被说整天瞎逛乱花钱……我?我开关开关——
学生挺委屈,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家长觉得自己不是废物。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动起来,拿起扫帚干干活,哪怕做出个样子,家长也能少吐两口刀子。
其实家长们对我们严厉,大多数情况不是因为感觉我们太闲了,而是事实就是学生太闲了。大学是最后一段可以打基础的日子,本应该用来拓宽自己的无限可能。
学习一门额外的计算机技能也好,看看丰富知识的书籍也罢,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在假期,也不能完全摆烂。浪费的时间,终究要在毕业后折算成成倍的后悔。
家长们也是恨铁不成钢,感觉我们很大岁数了,还一副生活不能自理,没有规划,不求上进的样子。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苦心和提醒,不断督促自己,学习。进步,这是对我们自己好,也让家长放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