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数学界爽文男主:我要让中国人的名字写在数学书上!

2024-07-21 15:08:48

一方面,今年是大会首次颁发该奖项;另一方面,它代表着华人数学家个人最高荣誉。

初中时期,他立志“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于是,后来就有了他和张广厚一起命名的“杨-张定理”。

高中时期,他向往“中国科学院”,并把梦想写在了书皮上。后来,他不但成功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还在该研究所担任了7年所长,又与丘成桐共同创建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

但只有他知道,这看似“畅通无阻”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和艰辛。

那个时候,学校整体的课程进度不快,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再加上当时学校的课后作业不多,杨乐聪明,有时候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就能做完。这样的环境,让他有了充足的课余时间。

杨乐喜欢数学。于是,他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了数学上。

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就翻出家里哥哥姐姐们的数学参考书,也不管自己和他们相差几个年级,抱着参考书,不是自学知识,就是大量做题,甚至自己尝试解决数学领域的经典难题。

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学时期的杨乐,总共做了两三万道数学题。有记者拿着这个问题向他求证,他说自己虽然没有仔细统计过,但总数肯定过万了。

1971年,中国科学院开始恢复一些基础的科研工作。杨乐和张广厚,也开始研究函数值分布论的相关问题。

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把所有经历都用在文献查阅、研究上。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杨乐每天都是在下班路上随便买一点菜,不烹不炒,简单凉拌一下就是一顿饭。

后来,张广厚患上视网膜炎,不能过度用眼。杨乐就一人承担了大部分的文献研究工作,然后再和张广厚一起分析思路、讨论想法。

就这样,前后坚持了1年多的时间,最终发现了函数值分布论中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的具体联系。他们的研究结果一出,立刻受到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而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杨-张定理”。

杨乐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中国人的名字写在数学书上。

“杨-张定理”让杨乐名扬学界。不过,他在数学领域的造诣和锋芒,很早就开始显现。

这其中,离不开他的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很好的“领路人”。

1962年,本科毕业的杨乐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备注:后经整合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了数学名家熊庆来教授的关门弟子、华罗庚的同门师弟,进行函数值分布论的相关研究。

熊庆来教授对杨乐说:我已年逾古稀,难以对你们有具体帮助,但好在老马识途。

在他的指导下,杨乐没有直接阅读函数值分布论的大部头著作,而是选了1本只有100多页的《毕卡——波莱耳定理及其推广》。这本书是值分布现代理论奠基人——奈望利纳的论著。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却提纲挈领,消化后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理论最核心的内容。

随后,杨乐又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深入研读了法国著名数学家——伐利隆的《亚纯函数的波莱耳方向》。这本书是伐利隆所开创的函数值分布论中一个非常深入,且难度很大的研究领域。

有了这两本论著的基础,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很快,杨乐就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与正规族理论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1964年,他和张广厚完成了一篇有关全纯与亚纯函数族的论文,并发表在《中国科学》期刊上。而这项研究成果,圆满解答了国际函数论权威学者——海曼教授,在同一时期提出的研究问题。

他们的这篇论文,在当时及之后几十年中,一直被一些著名的函数论专家引用。

杨乐一直觉得,学界的许多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是基础数学里的基础研究、学科内部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是其发展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学者的兴趣、思维和研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在数学研究上,个人的努力,可能比兴趣和天分都更重要。

杨乐非常喜欢给学生们讲陈景润和华罗庚的故事。在他看来,他们两个都不是数学天才。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在对数学具有研究兴趣前提下,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才实现的——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仅演算草稿,就能装满集麻袋;

钱伟长曾经被看作是清华大学最用功的学生,每天5点就起床学习。但华罗庚却每天起得比他还早,比他更用功。

杨乐院士曾说:“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这就是他最宝贵的“成功秘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