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一名93级学生对胶南三中的回忆

2024-09-21 15:32:33

从1993到1996年,我在胶南三中求学三年,这是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时光。也许是三中的话题太过沉重,到现在也很少见到有文字记载那个阶段的生活,我也希望我个人这些琐碎的回忆能够引起与我有时空交叠的师生的共鸣。于我而言,尽管时间过去了快30年,那些过往情景却一切都历历在目。多年来,不管我远在何方,甚至在国外出差,三中竟然还是让我魂牵梦萦。

有的人说,当你经常怀旧时,就说明你老了。我却认为,我们不应该轻易忘记过去的生活,反而应该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咀嚼那些片段,想一想过去,想一想那些人和事,也许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会有一些启发。

走进三中的大门,每个人都会很自豪地感受到这是进入了王台镇的最高学府,每年都有好几百名学生从这儿考上大学。当年从王台最好的中心中学能够考上三中也是不容易的,一般一个班大约只能考上十个人左右。当时整个胶南县是划片招生,也就是说临近的几个乡镇,例如王台镇、红石崖镇、宝山镇、黄山镇(以前称为薛家庄镇)的学生只能报考胶南三中,即使成绩再高也不能报考位于胶南的一中和位于泊里的二中。在三中,我被分到了高一三班,班主任刘老师刚从大学毕业,我们是他的第一届学生。记得入学交的学费总共才不超过100块钱,但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

进入三中,我是生平第一次住校,第一次过上了集体生活。当时宿舍是上下铺,总共住了十来个人。但是宿舍却与厕所一墙之隔,每天厕所的臭味都会飘进来。那时候冬天太冷了,水龙头经常被冻住,就没法洗脸和洗刷饭盒。宿舍里也没有暖气,地上是滴水成冰,我当时盖了三床被子,还是感觉到冷。

我们宿舍划分成几个小组打饭,我是编在51组,每天由两个同学去排队,把整个小组的饭菜打到宿舍来。具体是用一个洗脸盆盛馒头,用一个水桶盛粥或者菜。伙房里的菜放在一个大缸里,一个伙计用一把长柄大勺子盛到菜桶里。菜按照质量可以分为“粗菜”和“细菜”两种,那个时候粗菜可能是2毛钱一份,细菜5毛钱一份。能吃得起细菜的同学不是太多,甚至有很多同学连粗菜都舍不得经常吃,弄一包海带丝都可以吃一个周。在宿舍门口还有两位妇女推着车子卖热菜,有的时候想改善一下生活,我们偶尔也去她们那儿打点菜。周末的时候,附近村子的家长们就骑着自行车给学生来送饭送菜。他们把自行车支在旁边,微笑地看着这些孩子们吃点好的,感觉很满足,这些孩子也正是他们的希望。

入校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军训。我们的教官来自于不远的前二沟营房,记得是临沂人。军训持续了一个周,主要就是练习立正、稍息、齐步走、正步走、敬礼等,教官还给我们表演过拳术。一个周的时间,我们跟教官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当我骑着自行车往返在三中和我家的那条路上时,经常见到一些当兵的,他们步行着从营房到镇上去,我就在想会不会见到我们的教官。但我们在军训结束之后再也没见过他。军训的最后一关是打靶,我们骑车到前二沟附近的一个靶场,生平第一次摸到了枪,扛上了枪,一连打了三发子弹。军训结束后的那个周末,我们放假两天,我也回家了。那个时候骑着车子,风驰电骋,归心似箭,尽管住校才一个周,但是感觉像过了好几年一样,路边的风景是那么地熟悉和可爱。我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高中生了!

军训结束后,就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了。我们这些家不是王台镇上的同学,都是住校的,一个月才能放一次假,才能回家。实际上我家离学校才三里地,但是也要住校。每次周日下午从家里返回学校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沉甸甸的,感觉又要过上很长时间的苦日子了,很不情愿地慢慢挨到了学校。一旦进入学校,就不能随便出门了。

在三中,每天的日程大致是这样安排的:

(1)早晨天还未亮,一睁眼,就赶快跑到教室去,自觉地进行早读,这个时候是可以复习任何科目的。

(2)然后就是跑操,每个班级按照次序,围绕着操场跑上几圈,有时候还一边跑一边喊着口号。

(3)跑完操之后,再回到教室上正式的早自习,这个时候有讲授相应课程的老师过来巡视、指导。

(4)上完早自习,就是吃饭时间,如果是值日生,还需要打扫卫生。

(5)然后就是一上午的四节课,中间还有个升旗仪式和课间操。

(6)接着是午休,当然有很多同学不休息,直接到教室去学习。

(7)然后又是一下午的课。

(9)晚饭后,还要上三节晚自习,每节课都是有老师辅导的,当然老师们也都很辛苦。

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无疑是单调压抑的,是令人苦闷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也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我们在这儿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我们每个同学也都很懂事,经常会想到自己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非常不容易,所以都立志要考出去,脱离农村,这成为了我们刻苦学习的重要动力。晚上躺在床上,听着墙外的车呼啸而过,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走出去,走出这个院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说实话,初中三年我基本都是玩着过来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学习。进入高中后,我才知道如何深度理解课本,才知道如何准确分析问题。另外,我还担任了英语课代表,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极大热情,我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英语成绩。高一的时候,我的总成绩在班里基本都是第三名。从高二之后直到毕业,我的成绩在班里几乎每次都是第一,只是很遗憾高考的时候没有发挥好。

三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同宿舍的同学,他是体育生,为人真诚热情,跟我关系很好,我们甚至都共用一个碗吃过饭。当时体育生在全校是属于明星般的人物,他们每天下午都在操场上训练,几乎全校的师生都认识他们。每当开运动会,他们就会大出风头。这个同学擅长于投掷标枪,长跑也很厉害。他训练回来,晚上睡觉前经常说饿,我就把我的一些干粮拿出来给他垫饥。但是从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他却突然得病去世了。当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真的难以相信,很多人当场流下了眼泪。也可能受他的人格鼓舞,尽管缺少了这个运动健将,我们班竟然在后来的运动会中取得了全校第一的成绩。

再说说三中的老师吧。高中三年,教我们语文的是刘老师和柴老师,教数学的是法老师和刘老师,教英语的是薛老师、崔老师和苗老师,教物理的是张老师和宫老师,教化学的是柴老师、丁老师和庄老师,教历史的是封老师,教地理的是薛老师和徐老师,教政治的是陈老师(已故)和苗老师,教生物的是赵老师,教体育的是周老师。这些老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因为我们都是农村孩子,而他们都是公家人了,并且代表着学识和素养。记得夏天最热的时候,教室里没有空调和风扇,丝风不透,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一会儿就大汗淋漓,然后时不时拿出毛巾来擦一下汗水。天还没亮时,班主任也会早起跟着我们一起跑操。晚上熄灯之后,他们还得去检查学生宿舍,然后才回家。老师们每周只能轮休一天,工作确实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在这三年中,他们与我们共处的时间远远比我们的父母多。

有一次我去找班主任刘老师请假,他知道我生活很节俭,就塞给我20元钱。后来我还他时他也不要,但是这一件小事却使我终生不能忘怀。

教数学的刘老师,上晚自习给学生讲题时,总是让学生把凳子给他,他坐着讲我们站着听,我们也认为先生就应该是这样子。高三的那个冬天,他为我们去油印试卷,说在印刷厂里待了几个小时,鞋子都冻透了。

高三班主任宫老师教物理,动手能力很强,每次学校开会的音响设备都是由他负责布置。

高三后期的生活却已经接近于疯狂,我们也几乎都麻木了。曾经有那么一两个月,几乎每天都要考试。这个时候,会考的科目都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冲刺,实际上就是翻来覆去地复习高考要考的那几门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每天都要做大量的模拟试题,然后一遍遍地记忆课本上的知识点。那种紧张的生活,多少年之后仍然出现在我的梦境之中。但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也使我在上大学之后,无论学习什么课程,都能很快地掌握它的内容。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时,就实行了文理分班。那个时候我认为自己的文科成绩偏好,但是却分到了理科班。在后来的学习中,我越发地被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所吸引。所以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一所名校的数学专业,但是高考却发挥失常;阴差阳错,我竟然被调剂到了另外一所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当然这是后话了。高中三年的生活终于接近尾声,我们要参加高考了。毕业前夕,全班同学跟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进行了合影,就在学校的主楼前面。考试是去胶南县城考的,住在临近胶南一中的交通宾馆,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住宾馆。高考结束了,我进入了大学,告别了三中,告别了中学时代。

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当年的懵懂少年已经人近中年,我们的同学大都已经奔五了。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了大学,然后继续念书,接着就是在职场上打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几乎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一些事情了。现在的同学都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事业即便无大成,亦有小成。老师和同学的情谊也没有中断,很多同学毕业后也经常去看望老师。毕业20年聚会时,班主任刘老师说:“我一直没有离开三中,一直在等待着你们回来。”这令我们非常感动。

在离开三中的日子里,我也常常想,我们究竟在三中得到了什么?首先在这三年中,我的个子长高了,尽管粗茶淡饭,但是三中的艰苦训练却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再就是,三中的集体生活,让我们学习了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与老师相处,如何与人为善,如何真诚对人,坦然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吃苦,什么是奋斗,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办。在三中,我们的世界观逐渐形成,思想逐渐成熟,并切身体验到了那传说中恐怖的高中生活,已经不再畏惧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人生积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知道三中的校训是:尚德、乐学、强体。我想这三方面我在三中都得到实现了。

在三中毕业之前,我没有坐过公交车,没喝过酒,没住过宾馆,没看过录像,也没唱过卡拉OK。我手中从来没有超过100块钱的积蓄。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同学们很单纯,老师们也很单纯。当时的很多教育理念如果放在今天,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是笑话。我们全盘接受了那种严酷的教育,我也相信很少有同学会后悔上过三中。三中是一座桥,我们通过这座桥才考上了大学,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三中消除了我的自卑,上了大学后,我才知道我不是丑小鸭,我也由一个乡巴佬而变成了城里人。直到今天,每当想起三中的生活,我就会获得斗志昂扬的勇气,这种激情让我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简介:家在黄岛・王台文学社会员。黄岛区王台镇人,西海岸新区作家协会会员,喜欢读书、旅游和交朋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