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103岁的她在生命的最后,做了一个决定……》,讲述103岁“爱心奶奶”方爱兰的故事。方爱兰一生捐赠近40万元,资助18名贫困学生,生命的最后,她选择捐献遗体,创下浙江省遗体捐献者年龄最大的纪录。
方爱兰是英语老师,退休后又到福建厦门和浙江舟山继续教英语,直到68岁才离开教学岗位,到浙江杭州生活。在厦门的5年里,她在集美的学校里任教。昨日,她在集美的邻居和学生向记者回忆起这位老人的往昔。
学生以她为人生标杆
“刚认识方老师时,我还在上小学。我们家住在团结楼,方老师住黎明楼。方老师虽然已退休,却选择来集美中学教书,担任初一(104组)1班的英语老师。”如今在集美中学任教的蒋红蓉说,那时经常在团结楼的楼上看见方老师穿梭于校园。印象中的方老师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衣着朴素,目光温柔而沉静,很有涵养和力量。“那样的场景一连看了几年,至今仍时常想起,虽平常不过,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美好!”蒋红蓉说,后来方老师的侄女杜郁在103组,和她的二姐同班,有时会从二姐那里听说方老师对待学生很好,英语口语略带美音很特别。
当时的英语科代表邱东晓回忆,读书时,方老师除了纠正同学们不正确的发音外,还纠正大家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发音不准确,她逐一纠正,到现在都受用。”邱东晓说,那时调皮,经常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方老师看到后就制止大家。但她不是特别严厉,很少看到她发火。邱东晓当时是寄宿生,11岁就离家了。他说,离开父母后,老师就成了榜样。
“方老师是人生的标杆,值得一生学习的榜样。”邱东晓说,方老师非常有爱心,经常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她的爱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她的内心很平静,对生活没有抱怨,她的修养和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方爱兰离开集美后,学生黄碧新还一直与她保持联系。除了通信,她还专程两次去杭州看望方老师,十七八年前去过一次,三年前又去一次。“2019年去的时候,她已经100岁了。我担心十多年不见,她会认不出我,所以特意带了一封信,准备告诉她我是谁。”黄碧新说,“我见到她,刚拿出那封信,她瞬间就认出我来了。她一生那么多学生,还记得我,令我非常感动。”
由于听力不好,黄碧新与方老师用笔交流。黄碧新看到方老师用双语书写,床边还有英文版《中国日报》和其他书籍。黄碧新说,方老师教书时惯用右手,后来右手不方便,她又开始学习用左手写字,可见毅力非常坚强。
黄碧新看到方老师居住的养老院环境并不算好,房间里没有厕所。“这么大年纪了,上厕所频繁,房间里没有厕所,冬天去厕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可以想象。她没有把钱拿来改善居住环境,却去资助贫困学生。”黄碧新曾给方老师汇款,希望她能改善生活。但方老师后来不让她再汇款了,说有退休金,够生活了。“方老师对物质上的要求很少,而她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她侄女给她买的一件衣服穿了十多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但我最佩服的就是她。”说着说着,黄碧新哽咽了。
黄碧新说,方老师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挫折,也受到了很多不公,但她非常热爱生活,而且非常乐观,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学子,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方老师的学生,她有义务把这样的正能量传播出去。
黄碧新说,1980年她读初中时,当时的班级是重点班,方老师对英语抓得很严,晨读时经常会点名让学生到走廊上背诵英语,纠正发音。当时,很多人学的都是“哑巴英语”,方老师的英语口语很好,她非常注重口语。黄碧新说,她小学时没有学过英语,基础差,到了暑假,方老师还给她补习英语。
“方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会很凶,有的学生英语不好,她就对学生循循善诱。”黄碧新说,除了根据课本教学,方老师还教大家唱英语歌,排演英语短剧,帮大家开拓视野。
邱东晓说,方老师到杭州后,同学们还经常与她联系,这份情谊保持了几十年。老师去世的消息让同学们悲痛不已,通过各种形式缅怀她、纪念她,在微信群里回忆方老师留下的美好回忆。
当年的学生杜铮专门为方老师录了一首《爱的箴言》,录到第三遍时眼泪止不住了。一位在港务局工作的同学专门赶到集美龙舟池唱了一首歌缅怀方老师。
“我印象最深的是方老师教我们元音的发音,一遍又一遍地教我们把嘴巴张开,张到最大最圆,然后大声发音!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的英语基础是方老师打下的,感恩、怀念她老人家!”当时的学生郑海说,方老师教某些辅音的发音时,要大家把舌尖顶着上牙齿背用力发音,发出的音特别标准。现在,他教女儿英语口语发音,仍然用方老师教的办法,这可能就是代代相传吧。
■方爱兰在集美中学任教时,与同学们一起拍的毕业照,前排左6是方爱兰。
方爱兰出生于1919年5月28日,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她曾到大西北的铁路系统工作,单位在全国各地新建铁路,她就在各地的铁路学校教英语。方爱兰生前住在杭州一家康复机构里,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老人终生未嫁,无儿无女,日常节俭,近乎苦行僧,弟妹们寄来的钱她都攒起来,1973年起多次资助寒门学子。
7月24日凌晨1点03分,方爱兰去世,享年103周岁。老人去世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光明网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