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催人老,不觉间我已是花甲之人,开始颐养天年。但四十年前参加工作后的历程像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梦境般变换着、闪动着,再现那难忘的一幕幕。
1983年7月上旬,我从临沂供销学校物价专业毕业,由我的班主任祖庆彬老师带队到青岛市教育局(位于市南区的教师之家)报到、分配。这时我才知道,我们是青岛委托临沂代培的学生,同样,青岛也需给临沂按等量的原则,给临沂代培学生。当年供销学校从青岛招录了10名学生,分别学习物价和财务两个专业,毕业时除学财务的我高中一同学被省直接从学校分到荣成县财政局外,其他9名来自胶南、胶县、即墨和崂山的同学分回原籍。
祖老师把我们的资料交给市教育局负责毕业学生分配的部门后,青岛市决定从胶南籍的4名学生中安排物价和财务专业各1人到黄岛区。当时的分配原则是那里来回那里去,这样,祖老师就把我们胶南的4个同学召集在一起,传达青岛市的分配意见及初步人选,但需征得本人意见;财务专业的陈忠同学同意去黄岛,物价专业的初步人选不想到黄岛;在学校时和同学闲聊毕业去向时,因我高中一老师大学毕业后分到黄岛工作,我说想着去黄岛。当那个同学把不想去黄岛的意见说出后,还没等我说,其他同学便说我在学校时就想去黄岛,祖老师问了我的意见后,同意更换并上报。这样,青岛市教育局就给我和陈忠同学办理了去黄岛区报到的手续。
次日上午,我们从青岛小港码头坐船到黄岛;下午,拿着青岛市教育局开具的《中专学生毕业分配通知书》到区教育局报到。教育局的有关人员受理登记后,给区政府招待所打电话,安排我们到招待所吃住,等待全区统一分配。
当时的政府招待所是全区最好的接待场所,我们去了以后也确实受到了贵宾般待遇。当时有9名区外户籍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住在这里;我们住着两人的标准间,一天三顿在招待所餐厅吃饭,饭菜标准也很高,且吃住都不用我们花钱,确实是享受了一次“骄子”的待遇。
黄岛,以前只知道名字,这是第一次来。饭余我们几个漫步在马路上,浏览了黄岛全貌。
黄岛区成立较晚,当时有黄岛、辛安和薛家岛三个公社,那时还处计划经济末期,农(渔)业是主项,农副产品包扣水产品都是统购统销,价格很低,如嘎啦一块钱能买十几斤;岛内有五个自然村,除电厂和油库外,只有青岛电子元件六厂、黄岛制线长和木器厂等几个区属小工业企业,商业网点也比较少,市容市貌一般,岛上办公加宿舍的楼房也就二十几栋(最高没有超过五层的),仅有一条串通东西的崇明岛路,马路上几乎见不到车辆及行人。当时有“明白人”很形象地归纳了黄岛几大怪(因时间久,已记不全)顺口溜:“政府的礼堂像棺材(大小头)、水泥马路铺中段(西起物资局楼后,东至水产局门前,其余全是土路)、新华书店像炮台(书店的西三间营业室是平顶房,东拐北头高高凸三层,周围全是平房和荒草地,显得孤独‘高耸’)、区供销社的办公楼建得没有梧桐树长得快(据说两年多只建了一层半,建楼初期楼前的小梧桐树长得比建筑物还高)、商业局办公楼的大门向东开(这个什么原因没弄明白)”等。
在招待所住了一个多星期,教育局通知我们回家,让八月上旬再来;按照通知我们回家后再来,住了几天后又通知我们回家,说八月中旬分配。
八月中旬教育局分配,通知我们去拿分配单。这样,我和陈忠还有潍坊供销学校统计专业的一女生被分到了区供销联合社。
下午,拿着分配单我们三人去了区供销社,区社进行了二次分配,我去辛安供销社,其他两人一个去土产公司,一个去黄岛供销社。
他们两个的单位与区社靠得近,很快就来人接走。我去辛安,事先区社与辛安没联系;黄岛与辛安相距20多里,那时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长途客车,且下午三点以后就不发车了。同时,因已分配,政府招待所也不再负责接待。
为此,区社人事科马科长电话通知辛安供销社,辛安供销社的货车都已外出进货,其综合办公室李保田主任骑着“大金鹿”自行车来接我,下午五点多才把我带到辛安。
从此,辛安供销社成了我人生的新起点。
简介:新区六汪人,60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
简介: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会员。爱读书,爱音乐,尤爱诵读,用恬适的心情,愉悦自己,温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