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今儿起我语文站C位!教育部作声明,改革方向有变动

2025-01-09 14:42:10

前几日,发生了一件轰动各大平台,但各大官媒却恍若未闻的事情――某国际知名大牌对我国传统汉族服饰马面裙进行赤裸裸的“文化挪用”,激怒了无数中国人。

最先发现这件事情的是年轻学生们,这几年的国潮复兴,让学生们成了对传统文化了解更多,对国际间文化攻坚更加敏感的群体,而这次也是年轻学生们,率先站在了前线。

学生们艰难在外网进行宣传和揭发也好,走上法国街头,进行游行抗议也罢,学生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而在国内,很多家长也通过这件事情,认识到语文、历史学习上的不同意义。

在这件事之前,很多家长都认为其实语文根本没有必要学习,更没有必要考试,什么“分析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蕴含了哪些文化典故”,太复杂了,而且汉语母语,有什么可学的?

再加上语文出题普遍比较温和,用一个“不用怎么学就能拿高分”的理念,让家长们理所应当的衍生出“不用怎么学就能掌握语文”的观念,最终演化为“语文虽然重要,但学习语文没有必要”的信念。

但实际上我们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什么知识不学能会啊?能够平时应用,和学明白了,那完全是两种概念。而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的汉语、文化不学不去了解,真的就会明白吗?

这难道不是大学生们到期末考试之前,安慰自己用的心理战术“渗透记忆法”吗?因此很多家长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观念,是万万不可取的。

无论语文还是历史,不能因为我们知道它是我们的东西,就不学习,不传承,以至于慢慢放弃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态度,很难不想到在迪奥文章下几位读者的评论。

“他们拿就拿吧,我们知道是我们自己的就行。”

学习文化,才能认同血脉;守护文化,才不至于丢失根基,我们自己的东西,领土也好,文化也好,凭什么拱手让人?凭什么自己家的学生和家长都不认识,不重视?

也许就是为了遏制风行的“本土文化了解匮乏”现象,以及将学习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时间投入到奥数、英语的“拆东墙补西墙”情况,教育部发出声明,学科改革方向有所变动。

“大语文”C位预定,家长却另有忧愁

教育部宣布将推行“大语文”方向制度改革,以语文为核心重点科目,文、史学作为主线,文史等学科的综合范畴。而这一方向定下后,相关学科自然也会有所变动。

秋季学期将要实行的新学科比重中,语文的比重算是站了C位,占到了20%~22%,英语比重和数学比重都有所下调,相信历史学科在试水期过去后,也会有所变动。

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发展方向,“大语文”的思路下,学校的教学计划必然也会有所偏重,从而撬动家长和更年轻的一代们对于国家文化、历史的重视,这样再发生类似迪奥的文化挪用事件,或许真的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摆烂。

但对于这一改变,在可行性上,也有很多家长提出了自己的顾虑,虽然学科比重如今有了变动,但我们知道,考试才是真正能够撬动学科重视程度的杠杆,而如今并没有符合方向的变动。

如果考试无变动,那么无论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对于大语文方向学科的重视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在我们国家,考试的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因此这样无依托的实行学科变动,反而会为家长和学生增加复习负担。

第二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到语文的主要原因之一,语文类科目的考试内容,如果是历史学科,其实题目设置多在知识点和成因分析上,不是很离谱。

但语文科目不同,很多文言文、文学内容的解读过分深入,以至于本来有趣的科目,却让学生很难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难度过大,趣味性有缺,这是其一。

比起大量对文言文进行超纲解读,不如增加一些符合如今国情的内容,像针对现在非遗文化大量流失,传统文化被大量挪用,而国民却知之甚少的现状,应该支持增加这部分知识进入课本,被学生学习,了解、传播、传承。

教育要有意义在,而语文、历史学科教育本身的意义,无非也就是增加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认同,最终能够达到在文化遭遇挪用、侵略和争议时,学生能够因为有底气,而毫不犹豫站出来守护的目的。

因此家长们的提议,其实是有很大实际现状和理论支持在的,也盼望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能尽快对大众的呼声进行关注,对教材的事件做出追责和收权,守住文化的根基,守住教育的阵地,也守住国家的未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