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更为人与人之间拉近了物理上、心理上的距离。
特别是朋友圈的存在,即便平常不打电话不联系,只要对方在朋友圈里晒晒日常,也能获知对方一切动态。
关于晒朋友圈,有晒幸福的也有晒悲惨的,有晒开心的也有晒伤心的,有晒得意的也有晒失意的。但凡看见的朋友,都会以自己的方式互动一下。
最近,一位母亲晒了儿子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却遭来亲朋好友嘲讽,她表示非常不理解,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表白,为何朋友圈里容不下?
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孩子,太不容易。当她看到儿子的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心得喜极而泣,于是拍下儿子手捧通知书的画面,晒到朋友圈。
我们都知道,一份喜悦分享出去,将会获得N份喜悦回来。一种能说得来的痛苦,就在不知不觉中疗愈了。
妈妈把儿子考上复旦大学这事晒朋友圈,也许是借此机会表扬一下儿子,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能考上国内顶尖大学之一的复旦,真可谓是高考生中的凤毛麟角。
也许是为自己含辛茹苦抚养儿子这么多年,终于换来高回报而深感激动、兴奋。毕竟儿子的成功,离不开自己奋力托举。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却引来嘲讽: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以后毕业还不是给别人打工,我的儿子初中毕业,手下管着数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我们暂且不评论这样的嘲讽是对还是错,但至少这位家长对待文凭的态度,是淡定、客观的。
有人说如今的教育太焦虑,那是因为把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父母每天的心情随着孩子的成绩坐过山车一般,怎能不大喜大悲?
孩子考得好,家长喜上眉梢;孩子学习退步,家长急得火烧眉毛。一日三餐全为孩子马首是瞻,一年365天,天天为了孩子的学习打转转。
“高分低能”不光活在过去应试教育中,在如今素质教育时代,仍有不少家长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分数,他们以为只要成绩好,就能天下无敌般优秀。
其实,知识经济时代,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孩子的考试成绩很重要,但不是衡量其能力的唯一标准。有不少学历高、事业好的人,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回到我们常说到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话题上,那些智商高的人可以考出漂亮的分数,但情商的人一定能过自己的一生。
从我们传统观念上来讲,事业、家庭双丰收,才算得上真正的幸福。成绩好,充其量也只是在事业方面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要想事业有成,还是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尤其团队合作时代,要实现共赢,而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取得好业绩。个人能力再好,终究抵不过一个团队。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从家庭方面来讲,一个情商高的人,上能孝敬父母,下能教育好孩子,与伴侣相亲相爱,与兄弟姐妹关系和谐友爱,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幸福。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幸福与否,除了从事业上获得满足感外,在家庭中还要拥有亲情感。
考试分数也好,学习成绩也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事业,毕竟专业知识决定能力,但能力的形成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是从升学考试中获得。
而亲情感,良好人格形成,需要从小塑造,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慢慢形成,这种刻入骨髓里的品质,不像考试分数一样立竿见影,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检验。
当下的焦虑教育,人们往往很短视,把精力都集中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出效果的考试分数上,却忽略了影响一生的亲情感和人格。
自从“双减”正式落实,教培行业迎来了严冬,家庭教育开启了美好的开端。
家长们纷纷加入家庭教育的培训中,有一种有关培养终身幸福能力的培训,家长们冠冕堂皇地传播着“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
可当自己家孩子成绩不如意的时候,却又各种慌乱和抓狂;当孩子高考成绩不错时,又大肆炫耀。
家庭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体现的就是家风,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沉淀,那种影响举手投足间播下的种子,更是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
就如一些家长劝告孩子放下手机、远离网络时,自己却沉浸在网络上口嗨、卖弄,这样的管教怎么可能有作用?
我们都身教重于言传,父母一刻都离不开手机等电子产品,正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孩子:手机,是我的必需品!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举止,正在悄无声息地被孩子复制。
在所有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家庭教育位于最重要的位置。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从家庭教育中便能一眼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