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戚黎哲的身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英语,是她最喜欢的一门外语,是她正在努力的事业,更是她与这个世界的媒介。她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浸润式教育,又通过教师的角色,将英语知识背后的文化与思想,方法与世界观,一点一滴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温肯给了我发声的勇气
戚黎哲是温州肯恩大学第二届学生,虽然入学时的温肯一切尚在建立之中,但完整的是自由、上进、包容的美式教育氛围。从一个依赖父母、老师的高中生到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学生,她很快在温肯完成了蜕变。不管是外教直接表达的无形影响,还是学校对学生各种意见与想法的包容,她获得了发声的勇气。
因为发声的勇气,她敢于与外教磕磕碰碰地交流,直到她的英语表达突飞猛进;因为发声的勇气,她敢于尝试各种事物,比如发展壮大温肯文学社。在一节英语课上,戚黎哲听老师描绘了文学网站,一瞬间有了将它做大做强的想法。她与同学一起向学校申请建立文学社的网站,收集、编辑各种文体资料,还面向全校老师和学生举办了诗歌、散文、小说的文学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为她之后的读研之路埋下了伏笔。
良师在我心里种下英语教育的种子
戚黎哲本科读的是英语文学专业,外教们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她意识到英语学习可以非常有趣。她至今仍记得,在英文创意写作课上,外教教授英文诗歌的时候,会先播放音乐以及相关视频,听觉和视觉的冲击立马让她陷入诗歌的场景之中,然后她会用文字形式将场景用诗性的语言描绘出来,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
这些用游戏或者其他有趣形式刺激表达灵感的方法深深地印在了戚黎哲的脑海里,同时也融进了她的教育理念。“那时候我们和外教的关系非常亲密,他们让我感觉教书非常有意思,于是英语教育像一颗种子留在了我的心里。”
凭借着扎实的英语功底和各类教育实践经验,戚黎哲成功申请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语教育专业,这颗曾经的种子也逐渐发芽长大。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她接受了更加系统的英语教育理论,也在一次次的实战演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我曾在费城自由图书馆教授各国移民的ESL课程,在那个过程中,不仅全面锻炼了我的教学能力,还让我有机会与各国人深入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包容性更强。”
从小喜欢英语的戚黎哲,这一路走来,都与英语相伴。英语于她,早已不再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适合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也能帮助我们迅速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适应。”除此之外,语言还带来了思维的改变。“中文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英语更偏向逻辑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打磨自己的思维棱角。”
如今,她成了宁波一所国际学校的英语老师,她所带领的班级也成为了宁波北仑区优秀班集体。她像她当年的老师们那样,不仅传授知识,教授方法,更是用自己的言行浸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在一节以美式橄榄球为主题的英语公开课上,戚黎哲用费城老鹰队得冠的照片引入,用讨论对美式橄榄球的感受作结,同时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综合在一节课内进行,引起了现场学生极大的兴趣,也获得了在场观摩老师们的声声赞许。“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是通过语言介质,把我所看过的外面的世界、我所理解的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
她将过去所学的教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实际教学,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在英文诗歌课上,她引入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让学生把视频里的意象与自己的奇思妙想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
在戚黎哲教授英语的过程中,想法的传递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她作为一名教育者对于教育所保有的美好憧憬。“努力打开他们,让他们敢于交流,敢于表达自己。”
温肯的教育曾在戚黎哲心里种下的种子,开了花,结了果。她不仅享用了那些最甜美的果实,如今还勤于耕耘,将收集的种子一颗颗地种下。
她用自身最完美地诠释了“教育”这一个词。
在她身上,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
她正通过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对差异满怀激情,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