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郭奕凯:身份

2023-10-01 15:19:26

五湖四海燕又至,未名湖畔启新章。又一批心怀梦想的学子齐聚燕园,准备书写他们的青春故事,百廿有余的北大也因此活力无限。追梦途中,他们曾意气风发,也曾消沉低首;他们也有着师友的陪伴,也有梦想的指引。在此,与你分享未名新语,见证新燕展翅翱翔,畅想无限未来!

高考后的暑假有足够时间,让我重新拾掇过往的人生碎片,并从中寻觅与理想院校——北大——千丝万缕的草灰蛇线。无意间瞥到亚里士多德那句“人是社会中的动物”,恍悟我们很多时候是通过身份标签明晰自己的社会坐标。串联记忆的线索渐渐明朗,我亦是从一个身份到另一身份的转化中,螺旋式上升地接近北大,渐次走进梦想的殿堂。

双击,打开文档,插入点在空白纸页上闪烁,鼠标的咔哒声掷出一枚石子,记忆的深潭却并没有泛起多少涟漪——毫不夸张地说,截至落笔前,我对北大仍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遑论过去被“高考”这座大山遮挡视线的十多年中,“我与北大无缘”的怀疑与失望不止一次牵掣着我的思绪。

是的,我似乎与“真实”的北大无缘,我的脚至今没有跨过那道门槛、落地于燕园的青石板路上。相比于学长学姐轰轰烈烈的奔赴,相比于他们在正式拥抱北大前的邂逅、初识与心驰神往下的拼搏,我并没有亲身体验未名湖畔的清风拂面、亲眼观赏簇拥着博雅塔的晓堤垂柳、亲手触摸历史在每一处角落雕刻下的岁月之痕,我对北大的印象,是将学长学姐口中的陈述和网络上浏览的照片,用我自己的想象力黏合起来的。

曾有一次踏进北大校园的机会握于手中,我却没有好好珍惜。金秋十月的北京,蝉鸣奏唱着国庆的热烈,五年级的我懵懵懂懂地被载到北大和清华夹着的那条路上。人生地不熟,兜兜转转好几圈,也找不着北大的校门。车辆渐行渐远,北大的围墙一角也最终被车水马龙所淹没。总想着初高中也有机会来看看北大,总想着高中阶段的暑期学堂能让我光明正大地走进北大、不受束缚地畅游北大,怎曾想曾经一别竟成七年的遗憾。

高中三年,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节奏被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狡猾的病毒似乎不想让我们一劳永逸,一会儿悄无声息,一会儿肆意横行,光是网课我们便经历了三次,北大的暑期学堂与寒假学堂亦是被无可奈何地“搬”到网上。尽管“云游燕园”能弥补一些小小的缺憾,但一块屏幕怎能容纳百廿沉淀的厚重人文、一闪而过的镜头怎能触及细微处的一草一木?

从厕所出来,父亲扯着皱纹的笑脸映入眼帘,出乎意料地,我和我的高考成绩撞了个满怀。之前设想的种种查成绩的场景,或是先遮住成绩再将手慢慢挪开一科科查,或是无所畏惧地直面所有成绩,或是尖叫、惊呼、蹦到床上手舞足蹈,或是轻舒一气转头将成绩告诉陪伴在身后的父母,都在那一瞬间,永恒地静止在了“设想”的层面。

有种理想的白月光,终于透过那扇不大的窗户,倾泻进现实的感觉。

不害臊地说,从小我就算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学伊始成绩便在班里名列前茅,以至“要上清华还是要上北大”的纠结,真真实实地曾成为过我的烦恼;初三一整年都是年段第一,中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顺顺利利进入市重点高中,分科之后仍傲立群峰之巅。

“你肯定是稳上北大的。”和老师谈心时,她这样说。

“拜托,你进北大还有悬念吗!”和同学诉苦时,他半调侃半认真地说。

鲜花和掌声的攒聚让我认为我的求学之路将是顺风顺水、坦荡光明,我也确实没有成绩大幅下降后调整心态、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励志故事,人生剧本上也没有黑马逆袭的情节。直到高三下学期,接踵而至的质检倚叠如山快要将心中澄澈的蓝天吞噬,周边同学齐刷刷的埋头使教室的空气弥漫着焦灼的气味,焦虑与烦忧裹挟着我的情绪,身心俱疲的我多么希望高考倒计时的数字能够一跃为零,多么希望每一次考试都是最终的高考。可是早晨六点半的闹钟照常响起,宿舍、食堂、教室的三点一线机械地重复着单调。

一个自大的想法闪过脑海:既然我已如此“成功”,高三对我还有什么意义呢?直通高考不好吗?

是的,这本来是个反问句,后来,它也变成了一个疑问句——我开始思索起高三的意义来。同学的言语勾勒出他们眼中的高三——是隔绝欢声笑语的厚壁障,是持之以恒的挥汗如雨只为在那天铃声响起时有剑入鞘室的骄傲,是走出去拥抱五彩斑斓的世界的通道。这也曾是我眼里的高三。

我去求助网络,网友说,高考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的,无贰心地死读苦读才适合高三。我对这个答案不满意。

不自律,是所有哀叹抱怨的逻辑起点。当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我将总闸拉下,“咔哒”一声,我的思维门闩似乎也应声打开——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高三的意义在哪儿。高三的“自律”已是老生常谈,在学校学习的我们似乎也养成了“自律”的习惯,而当场景切换,陪伴自己的只剩书桌上摆放的书本,老师的目光如炬也因屏幕的阻隔难以直接规制我们的行为,我们是否真的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学校的“自律”是否也仅仅只是披着“自律”外衣的“他律”?

在高三,我们会将课本翻来覆去地读,我们是否就真的养成了精益求精而不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考场失利后我们会用“下次努力再创辉煌”安慰自己,我们是否就真的具备了跌倒后再次爬起的勇力和决心?我们会持之以恒地付出时间和精力背诵、刷题,我们是否就真的拥有了锲而不舍的耐力与定力?对那时的我来说,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畅想中的高考后的这个暑假,是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是报复性娱乐的。自律、自信与坚持,高考结束后就是大功告成的巍峨纪念碑了。

是的,高三的意义就在于,在高考驱动、名校驱动的目标之下,养成一些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比如自律,比如自信,比如坚持,能够让你在飞越高考的山隘后,凭借惯性继续遨游人生与梦想的苍穹。

亮眼的分数,加上自律、自信与坚持的习惯,兴许才是北京大学真正的入场券。

我很高兴在那个时间节点完成了我思维的转变,并且支撑着我自律、自信与坚持地走完高三的最后一程。

“希望和你们一起上同一所大学!”班级毕业聚餐的饭桌上,这句话是我祝酒词的结语。

在专业方面,我确不是一个专一的人,我对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常常是“宿舍夜谈”的发起者,从人生意义谈到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风云际变的国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都是我和舍友们探讨的内容,乐此不疲。

但知识的广度并不必然带来掌握的深度,坦白来讲,我只窥见了人文社科的冰山一隅。我曾雄心勃勃地列了人文社科的阅读与实践计划,但很多时候却因学业压力的紧箍而“多寝不行”——高考的坎儿尚未跨过就分散时间与精力去眷顾自己的“兴趣”、深耕一些考试不会涉及的内容,这多少是一个试错成本很大的冒险行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仅是在已有的知识圈内转圜徙倚,惯性逐渐沉淀为惰性,我渐渐觉得走出“知识舒适圈”并不必要。

“哎呀,高考后有的是时间探索。现在我的成绩还不错,何必再给自己增加压力、自寻烦恼呢?”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安慰自己的这句话,也算是一针慢性麻醉剂了。高考前,我确是局蹙在我的舒适圈中,不仅没有更深入、更广泛地探索学科兴趣,甚至也没有培养除了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理由都是一个——“学业压力很大”。

比较遗憾的是,在成绩光鲜亮丽的同时,我活成了一个比较“单向度”的人。

可是在群英荟萃的北大,成绩单上的分数不再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凭证、衡量个人成就的唯一标准。集聚各种资源的北大,也打造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平台,“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皓首穷经亦无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与学长学姐和招生组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不少优秀北大人的事迹,了解到他们在各自感兴趣和愿意付出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了解到他们早早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明晰了人生价值之所在。当高考的枷锁褪去,我似乎没有理由再蜷缩于舒适圈中;榜样的星光在前方指引,我坚定了推开心中那扇门的决心。

是的,我要成为一名探索者了。

人文社科是一片密林,我还只是在边缘徘徊;现在我要整顿行囊,向着深处进发了。

追根溯源对人文社科的钟情,也滥觞于五年级的那一场北京之行,我在圆明园的书摊上,淘了一本《资治通鉴译本》,一本《中国历代皇帝传》,由这两本书牵线搭桥,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并由此探视人文社科的大千世界。渐渐地,我喜欢上旅游,喜欢在不同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体味五湖四海的风土人情;我对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心向往之,历史从它的文脉中流淌过,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柔情似水、气势磅礴;网络成为我获知国内外大事的速递通道,观点的碰撞交锋塑造了我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幸运的是,这样的新鲜感与求知欲在这个暑假更加浓烈了起来,而我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我的兴趣了。

有一说一,光是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够我走一遍又一遍了。

学业之外,我也迈出了探索艺术和体育世界的步伐,虽不大,却实现了我过去十多年中一直没有实现的从零到一的突破。我认为,到了北大,到了潜藏着无限可能的校园,新鲜的事物不胜枚举,很少有人真的全能到各个方面“样样精通”,也不是谁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跨出那一步,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接续,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丰碑才能慢慢垒筑。

时序交替,风总能在特定的季节找寻到自己的方向;身份转换,自我仍然是不变的底色。我终将成为我正在成为的人,道阻且长,我永远在路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