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技傍身|浅谈英汉互译中语境的把握

2023-10-28 14:59:35

英国有句名言,“NO CONTEXT, NO TEXT”。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翻译的过程自然离不开语境。可以说,没有语境,就没有翻译。

语境,简而言之即语言环境。语境分两种: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1.语言语境:词组、句子、段落和篇章语境,即话语的上下文,语篇的上下句、上下段。

(1)情景语境:语言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交际目的和方式和所涉及的对象以及相关非语言信号(交际者的姿势、表情等)

(2)文化语境:说话人所在的语言社会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翻译过程中,语境的把握对词义的理解和确定、信息的取舍和语体的选择至关重要。

翻译中常见一词多义现象。无论是词还是句子,一旦离开语境,其意义往往就无法确定。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如微观语境(前后所搭配的词语等)来准确定位词义。比如WHITE这个单词(1)A CRISP WHITE SHIRT一件挺括的白衬衫

我们在确定词义时还经常“求助于”相邻的句子、段落乃至前后章节,否则,就可能导致译文语义不连贯,这其实就是有语篇语境意识的体现。

从情景语境定义(如第一节中所述)可知,情景语境多见于口译、与交际行为、解释说明等相关的笔译中。不同情景中,所包含的语境组合和重点各有不同,需加以识别后确定词义。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有时,原文中没有任何生疏的词语,但由于不谙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无法做到准确理解原文。这时,译者需要查阅和了解有关知识,并考虑在译文中如何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化的语境。

原译文:那位中国工程师对他的美国朋友说:“和那时大多数城市中学毕业生一样,我16岁时也被送到了农村去生活、工作了。”

原文言语蕴含一个强烈的时代背景,即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原译文未能体现该历史背景,改成“我16岁时还是一名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既符合原文词语表达,由译出了文化义。

为有效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的语篇策略上,译者用优先考虑译文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采用相应的手法对源语篇进行灵活得当的处理,根据目标语语境进行信息的调整甚至删减和改写。

译例:老师是桃花沟的李白、齐白石、钱钟书;老师是桃花沟的杨振宁、钱学森、华罗庚,老师是桃花沟的陶行知、马卡连科……

人名为何不译?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大师级人物,但大多数西方人并不了解,若逐一译出,需加注释,而读者很可能无法领会原作意图。此时,只需抓住原作意图——“老师”在山民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和大师,然后用读者能接受的方式在译文中予以表达即可。

语体是指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有一定语言特征的语言文体。

译例:中央于二月中旬召开有各中央局负责同志参加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各项重要问题,兹将决议要点通报如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译文1:他是最不适宜于商量这种事情的人。

我认为她最近出版的那本书是她的最佳著作之一。

(LAST: ADJ. 最后的;最近的,上一次的;最终的;最不可能的;最差的;仅存的)

语境是分析语言的重要因素,同一语言在不同语境中必然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就翻译而言,我们必须根据不同语境对语言进行转换。翻译时,除了了解语言的特点、掌握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摸清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之外,一定要结合语境来确定译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