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留学生活让我勇敢直面自己

2023-04-23 10:34:05

“我的生命在不同的空间里度过了几个阶段:在巴黎做厨师、在苏格兰卖炉具、为好莱坞做民意调查、服务于情报机构、在阿米什人那里做农民,然后创办广告公司。”-摘自《隧道尽头的光亮》大卫·奥格威。 对于我一生尊崇的偶像,现代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模仿他的口气对人们说,“在我一生不同的空间里,我做过编辑、广告人、汽车供应商,作家、记者……最后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我。” 2000年,我从经济专业毕业,同年获得了中国十佳散文奖;2002年我如愿成为了一个广告文案,并且成为瑞士客户FRANKE集团的御用文案;2003年我得到了大卫·奥格威创建的奥美广告集团的聘用书,可是那一年我还是选择了异乡生活。 2004年夏天,当我完成了 我无法掩饰自己在国内生活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不久之后就成了我在瑞士生活失落的缘由。 如果职业是一个人的标志,并且是一种信心来源的话,那么我在瑞士的职业生活是一个不断让人沮丧的过程。就语言和一份当地的文凭来说,我早远远落在了竞争队伍之后。 没有职业,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在沮丧中我并没有很快地对自己进行调整,这种一个人默默舔舐伤口的过程持续了很久。 如果吃能够让人得到解脱的话,那么瑞士单调的饮食很难让人一下子雀跃。 大概是过了两年之后,我才喜欢上瑞士的Raclette(奶酪土豆),Fondue(奶酪火锅)和Rösti(土豆饼),中餐对我来说慢慢退出了它的主居地位。在我家居厨房里,可以找到世界各地不同的食谱, 我不能说四年之后,我能够开始接受瑞士人待人接物的方式。 中国人喜欢描述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我们是一个喜欢说话和表达的民族;而瑞士人相反,他们是一个喜欢“平和”的民族,开心还是伤心,他们的表达总是淡淡的,特别是当他们见到问题的时候,基本采取的方式是,回避。 这种对问题视而不见的回避不仅出现在工作中,也出现在感情生活里。 四年来,我一共 不要大声说出自己的念头,以免吓坏别人。 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瑞士人的记性出奇地好。 不必刻意送出贵重礼物或大方请客,因为不一定会有同等回报。 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国内的生活常常会出现一个参照物,比方说,朋友新买的房子,车子,奢侈品等等,国内的生活常常无形中被别人支配,个人的价值需要建立在其他的事物上。 而在瑞士,普通百姓的生活大致相同,纯朴的民风让瑞士人对明星都爱理不理,更不用说会对Armani套装或者LV包包关注了。 所以,在瑞士个人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种认知我也是过了两年后才慢慢明白过来的。 直面自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在国内我们几乎24小时活在人群中,生活的丰富并不代表内心的丰富。而如何在瑞士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我的经验是,首先要丢弃掉国内的惯性思维方式,从不带个人偏见的角度来审视全新的生活,体味它美好和积极的一面,学会欣赏和喜欢上它。其次,在一个新空间里,我们无法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模式,重建一个新的,不断进行调整,是融入的唯一方式。 寻找,调整,蜕变的一系列过程中,支持与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支持可以从家人和朋友处获得,可是发自内心的力量可以让人更坚定地穿越重重困境。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有很长一段 中国和瑞士各有其好坏面,让人很难做出抉择。 好在每一次和作广告的朋友交谈总会让我有再战的士气,而念一些关于禅的心得常常会让一颗焦躁的心平静下来。 广告是梦想,为我指出未来的方位;禅定让我在不同的空间里总是保持一颗安详的心,尽管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六神无主,不过这样的状态已经越来越少了。凭借着它们在我内心生成的力量,在一些年后我终于蜕变成了一个有着自由意愿的人。 原文来源:

【瑞士留学网( ruishi.Liuxue86.com ) - 瑞士留学日记&经验】瑞士留学生活让我勇敢直面自己“我的生命在不同的空间里度过了几个阶段:在巴黎做厨师、在苏格兰卖炉具、为好莱坞做民意调查、服务于情报机构、在阿米什人那里做农民,然后创办广告公司。”-摘自《隧道尽头的光亮》大卫·奥格威。对于我一生尊崇的偶像,现代广告教皇大卫·奥格威,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模仿他的口气对人们说,“在我一生不同的空间里,我做过编辑、广告人、汽车供应商,作家、记者……最后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我。” 瑞士 ,在我的生命里使我注定要面对自己,完成我在上海无法完成的一系列蜕变。如果不是凭着对广告的执著热情,不是在痛苦中学着让自己的心禅定,那么我将无法变成今天一个有着自由意愿的人。2000年,我从经济专业毕业,同年获得了中国十佳散文奖;2002年我如愿成为了一个广告文案,并且成为瑞士客户FRANKE集团的御用文案;2003年我得到了大卫·奥格威创建的奥美广告集团的聘用书,可是那一年我还是选择了异乡生活。2004年夏天,当我完成了 丹麦 记者学院的学习后,我来到了瑞士,开始了我的定居生活。我无法掩饰自己在国内生活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不久之后就成了我在瑞士生活失落的缘由。如果职业是一个人的标志,并且是一种信心来源的话,那么我在瑞士的职业生活是一个不断让人沮丧的过程。就语言和一份当地的文凭来说,我早远远落在了竞争队伍之后。没有职业,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在沮丧中我并没有很快地对自己进行调整,这种一个人默默舔舐伤口的过程持续了很久。如果吃能够让人得到解脱的话,那么瑞士单调的饮食很难让人一下子雀跃。大概是过了两年之后,我才喜欢上瑞士的Raclette(奶酪土豆),Fondue(奶酪火锅)和Rösti(土豆饼),中餐对我来说慢慢退出了它的主居地位。在我家居厨房里,可以找到世界各地不同的食谱, 日本 的寿司, 西班牙 的Tapas(佐酒小点),法式甜点……无疑,从吃上,瑞士让我变得对世界开放。我不能说四年之后,我能够开始接受瑞士人待人接物的方式。中国人喜欢描述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我们是一个喜欢说话和表达的民族;而瑞士人相反,他们是一个喜欢“平和”的民族,开心还是伤心,他们的表达总是淡淡的,特别是当他们见到问题的时候,基本采取的方式是,回避。这种对问题视而不见的回避不仅出现在工作中,也出现在感情生活里。四年来,我一共 总结 出与瑞士人相处的三条经验:不要大声说出自己的念头,以免吓坏别人。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瑞士人的记性出奇地好。不必刻意送出贵重礼物或大方请客,因为不一定会有同等回报。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国内的生活常常会出现一个参照物,比方说,朋友新买的房子,车子,奢侈品等等,国内的生活常常无形中被别人支配,个人的价值需要建立在其他的事物上。而在瑞士,普通百姓的生活大致相同,纯朴的民风让瑞士人对明星都爱理不理,更不用说会对Armani套装或者LV包包关注了。所以,在瑞士个人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种认知我也是过了两年后才慢慢明白过来的。直面自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在国内我们几乎24小时活在人群中,生活的丰富并不代表内心的丰富。而如何在瑞士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我的经验是,首先要丢弃掉国内的惯性思维方式,从不带个人偏见的角度来审视全新的生活,体味它美好和积极的一面,学会欣赏和喜欢上它。其次,在一个新空间里,我们无法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模式,重建一个新的,不断进行调整,是融入的唯一方式。寻找,调整,蜕变的一系列过程中,支持与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可以从家人和朋友处获得,可是发自内心的力量可以让人更坚定地穿越重重困境。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有很长一段 时间 觉得很无助,尽管得到了很多支持,可是还是觉得很困惑,和大多数华人一样,常常会对究竟在何处生存这个问题感到困扰。中国和瑞士各有其好坏面,让人很难做出抉择。好在每一次和作广告的朋友交谈总会让我有再战的士气,而念一些关于禅的心得常常会让一颗焦躁的心平静下来。广告是梦想,为我指出未来的方位;禅定让我在不同的空间里总是保持一颗安详的心,尽管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六神无主,不过这样的状态已经越来越少了。凭借着它们在我内心生成的力量,在一些年后我终于蜕变成了一个有着自由意愿的人。原文来源: http://www.liuxue86.com/a/191525.html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