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地理知识

2023-04-23 10:32:29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4.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0.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5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6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4.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7.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6.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8.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

89.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4.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4.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22.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5.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9.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1.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5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7.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44.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6.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71%。

147.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51. 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3.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7.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60.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95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8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11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4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8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27 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33 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8 土壤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40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2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7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 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2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4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8 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60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73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274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85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 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89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96 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 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298 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300 工业分散的原因 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09 聚落的形成 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106.01

310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

311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12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314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317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318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 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24 城市化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331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335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336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340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341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342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344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351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355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357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358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362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366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369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37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374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375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37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80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83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84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390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393 陆疆和陆上邻国 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396 领海和内海 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

399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413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418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442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

来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