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哈佛结缘,不是因为那本曾经风靡一时的《哈佛女孩》,而是一本叫做《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学院最重要的一堂课》。前者故事中的主人公固然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全额奖学金入读哈佛,进入最大的咨询公司工作,在美国组建自己的家庭等等。但是,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一样,这也注定了走的路也会不同。
我就先说说我的路吧。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我当时申请美国大学研究生的情况,给各位同样怀揣着“美国名校梦”的童鞋们一个参考。
首先谈一下申请的“硬件”,就是所谓的标准化成绩和大学4年平均分,这些都是个人学术能力的最客观衡量标准,也是通常招生官审阅申请表格时的一道门槛。我的GRE大约是在5、6年前(2010年)考的,1550分(换算成新的GRE大概是335分),写作5.5分,托福115分,在国内本科主修金融,GPA也在班级里是排名靠前,属于前5%。当时,我参考比对了学长学姐的申请经验评估了一下自己的条件,这些分数应该可以被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所录取,前30是没问题的。
硬件过关,但是每年哈佛耶鲁MIT的申请者哪个不是高分数的?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通过“软件”为申请加分,而这就是PS文章里的内容。每个学校的题目大同小异,但在研究生阶段的学校申请需要充分表达出几点,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毕业后有哪些规划?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美国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优势,所以在写PS文章的时候,中国学子们要真诚但不要表现得过于谦虚,要懂得如何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要知道,录取才是王道,用你最大的热情感动招生官吧!
收到哈佛大学,那不好意思,就是没有被学校录取),说实话内心还是挺平静的,父母表现得比我还兴奋,开始通知各种亲戚好友,你们懂的。对我来说,踏入美国的大门打开了。
之前也说到了,在国内本科的专业是金融,,,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必定也能激发自己的潜能。
念了一个学期之后,。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商科背景作祟,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更倾向于文化传播方向的研究。国内读本科的时候一般不存在“换专业”这么个概念,但是来到美国后,这件事情发生在了我的身上。哈佛的教授和同学成为了我的后盾,他们对我说的是“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passion.”
然而哈佛研究院并没有“文化传播”这个专业,这也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后,在教授、同学的帮助下我调整了自己的目标,继续主修MPA学位,同时选修商学院,,也算是双管齐下了。
在这里插播一段在校内的工作经历,因为这段经历对我个人价值观的塑造收益匪浅。在政府与商业中心工作时(很多童鞋都应该知道,因为没有绿卡,身为国际学生的我们只能在校内打工,并且每周不得超过20个小时,除非申请到CPT,但由于学业繁重,也就没有到校外找工作)。在我工作的期间,刚好有一位墨西哥前总统来到哈佛担任客座教授。他身边没有保镖,也没有人给他提包,待人处事态度谦和,每次在活动举办前都和我们讨论议程细节,反复确认。作为一个学生,可以和一个国家的前总统共事,相信也只有哈佛才有这种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