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满峰泉带着他的孩子去了 加拿大 温哥华,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加拿大暑假游学夏令营。而这半个月的经历,让同样身为 教育 工作者的满峰泉感慨颇多。“课程的安排、教育的氛围都具有特色,让孩子的口语和沟通协调能力都有了提高。但最大的收获,是孩子的自信心有了明显提升。”满峰泉说。
抵达温哥华的第一天,满峰泉的孩子满佳诚被安排在了当地的寄宿家庭。而这也是夏令营的第一课——直接与加拿大当地家庭生活在一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开口,用鲜活的生活场景提升孩子交流和沟通能力。
寄宿家庭会为学生提供细致的帮助,学生拥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外加一张清单。清单上详细列举着房间内可用和不可用的设施,以及可用设施的禁用时间。满峰泉说,那里强调有秩序的生活,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独立。
最初,住在寄宿家庭中让满佳诚多少有点不适应。平时不大愿意开口,让他有点难以融入这个家庭。而慢慢的,他也尝试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家庭的成员交流,直到最后,他与整个家庭的成员都成为了朋友。
授课的地点为加拿大公立名牌大学菲沙河谷大学,实行小班制教学,与其它国际学生混合编班。满佳诚与日本、韩国、埃及、土耳其等国家的小伙伴被分在了一个班。上午为密集英文学习,由经验丰富的当地英语教师授课。下午安排中外学生课堂互动学习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使用上午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英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进行交流。
“课堂与国内几乎完全不同。”满峰泉说,“每堂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主题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进行准备。课堂上每人根据主题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
在这里,“活跃”成为课堂的要求,学生可随意走动、随意发表看法,而不是等待老师灌输内容。“40分钟的课,老师只会讲5到6分钟,课文仅仅作为参考资料。”满峰泉最大的感触,是老师就像一个导演,而学生成为了演员,被调动起了参与的积极性。
在满峰泉看来,这里与国内课堂的另一个不同,是既往不咎的鼓励式教育。“没有目的、没有对错,也没有结果,老师允许学生大胆表达,畅所欲言。”满峰泉说,而这种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主和自由。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将满佳诚和他的同学带到校外的一个地方,并要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去某一规定地点的路。当时,满佳诚拨打了当地的“911”,通过GPS定位系统找到了目的地。尽管这种方式并不提倡,因为需要动用公共设备和物资,但满佳诚依然得到了老师表扬。
“感觉自己能当家做主了,跟老师是平等的,有了一种成就感。”满佳诚说,在这里不会受到批评,没有了国内课堂的负担,也不存在“答错”的压力,评价永远是“wonderful”(干得漂亮)。“错误的观点有时也会受到鼓励,被视为创新。”满佳诚说,而这在国内并不常见。
学生可以选课堂、选老师,老师讲授的内容更多的是观点而非答案
在加拿大期间,满峰泉也参观了加拿大的几所著名大学,而通过参观了解的过程,也让他更鲜明地感受到两个国家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教育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按课本讲答案,而西方教育则是注重营造一种生产知识、创造知识的自由学术氛围。”满峰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