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加坡留学生活经验分享

2023-04-23 10:32:29

去新加坡留学的学生对于学习生活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新加坡留学生怎样做才能丰富多彩呢?跟着出国留学网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顾及的第一站是新加坡。当时最大的挑战是语言。虽然曾是国内重点中学优等生,但她说,自己的英文相当于新加坡小学四年级水平。

刚去的半年,她集中补习语言。语言的提高,大大地帮助她听课、阅读,并能在大学申请书中有逻辑、有思考地表达自己。

当然必须说一点:顾及的学习动力很强,海外留学是她自己争取来的。

为了实现愿望,她从班级二十几名一跃而进到前五名,拿到了新加坡政府奖学金。

作为留学生,我也有同感。无论教育环境怎样,人的学习动力是第一位的。在自己的愿望面前,人可以产生强大的爆发力以及愉悦心情。并不是所有少年都适合在陌生环境中,一个人坚持学习。前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兴趣培养是很重要的。

顾及说,留学打开了眼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人更容易发现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

很多问题会因此产生:我是对的吗?他们是对的吗?我要学习什么?为什么?

有人找她做出国咨询,常常问她托福考了多少分,参加了哪些活动,就读于哪所学校。这些当然也重要,但是,出国之后会发现,世界上考同样分数、参加同样活动的人很多,然而,每个人的内心是不一样的。

思考自我的独特之处,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我的内心期待是什么,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改变,这些也正是大学申请中,学校最希望听到的。

顾及不是富二代。父母为了支持她的学业,做了不少牺牲。她从15岁起,就基本没有花过父母的钱。

作为一个要强的优等生,她年少时隐约确立了一条道路:要遵循既定的规则,走和大家差不多的道路,不要犯错,尽最大努力追求大家认可的成功。

曾经,她的人生目标就是进入最好的“下一个阶段”: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工作。永远用“如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角度看待人生。

可是,当她进入投行,征服了最顶尖工作之后,她忽然间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了。由于人生一直在快速轨道上,顾及提前体验了中年危机。她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在迷茫中,她申请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入学申请的问题是:人生什么对你最重要?

这个问题,让她把自己关了起来。足足写了六小时。

这些年学到见到的:无论是专业课程外的考古学、神学课,还是学校里各行业来做分享的人,以及世界各地背景不同的同学,最终启发她思考:生命短暂,什么对我是重要的?我要做什么?

她说,能够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学习最重要的收获。

在斯坦福这所离硅谷很近、倡导创新变革的学校里,她渐渐明白:真正的独立是内心足够强大后,不需要依附外在的肯定;真正的创新是创造你生活的新的可能性,而不是别人定义的路径。

顾及后来离开了华尔街投行,转行互联网。并在短短半年内将一款游戏产品从概念变成了月收入近800万人民币的生意。这让她内心更加快乐。

她像很多西方人一样,赚来的钱没有买更多的衣服和包包,而是花在了旅行上面,继续探索世界。

康奈尔本科快毕业时,顾及的父亲病重,学校怕她留下遗憾,主动提出帮她办理休学,保留签证,让她回国照顾父亲。

顾及说,她很感谢学校给了她这个机会。

原本,父亲让她好好学习,考完驾照,不着急回来。没想到她回国8天后,爸爸就走了。

如果没有学校的暂停,她依然要在海外高速运转,永远错过父亲的生命。

在我工作的西方公司中,父母因为小孩的学校活动请假,小孩因为亲人的意外停学,都是很正常的。

顾及的父母在她父亲患病初期,为了女儿安心学习,像很多中国家长一样,选择了隐瞒。

而我也曾经历父亲身患绝症,那时的我在准备一生一次的高考,一天都没有陪过床。

十多年后我妈住院,我从国外请假回来,全程陪同,因为公司有亲人意外假。然而隔壁床的阿姨,孩子们虽然在国内,却没法请假,只能靠年迈的先生和护工。

所有对于家庭和仁爱的制度支持,背后都是一种思维改变。

对人和生命的爱,应该是成绩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孩子不仅需要被一家人围着,他也需要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让他的生命获得“被需要”的满足和幸福感。

爱和同理心的教育,这也是顾及收获的。

自我的发展,不是完全为了追逐社会地位,满足家人和自己的虚荣心,而是至少会考虑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聊到我们共同经历的家庭变故时,顾及的第一反应是关心地问:你看过心理医生没有?

这是在海外生活过的人的一个共同认知: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应该找心理医生做专业辅导。

英美的很多心理医生是免费的。顾及在父亲去世后,曾通过心理医生每周做咨询疏导,度过了这个阶段。

回想我在英国留学时,学校也鼓励学生看心理医生,比如考试前总会有这样的宣传,如果学生压力大,要到免费的医生那里缓解压力。

我由此知道: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身体疾病,比如慢性病、失眠等,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让自己“忍一忍,想开点”。

很遗憾,我在年少时期,并没有这样的认知。

父亲突然去世,我以高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名校,没有让身边任何人操心和安慰。在外人眼里,我很坚强。但实际上,我压抑了自己,情绪一直没有找到出口。

在海外我们学到:教育中把人当作人,允许玻璃心,允许哭泣,给予缓冲时间,甚至在失败后,先进行情绪抚慰,再打鸡血,这才是正常的情绪建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独自在国外留学,觉得压力很大,父母应该鼓励她去做心理咨询,缓解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这对于健康和学业,都是有帮助的。

孩子去留学,父母除了参考学校排名,还应该考虑让孩子到一个有熟人、或者有一个Community(比如父母在海外的校友会)可以依靠的环境里。

相信很多在海外生活的人会认同这一点。全然陌生的环境,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你每天都在解决生活琐事,过得像打仗一样,学校很多资源可能根本无暇利用。而陪读父母人生地不熟,自己生活事业同时转型,更加需要支持。

一句话:留学是一个全方位的战略,学业、生活、安全及情绪问题需要兼顾思考。

愿孩子们一路顺利!在广大的世界收获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Shasha为英国外交部志奋领全额奖学金学者,本科复旦,硕士英国。从英国财经媒体到华尔街投行,生活了3个国家6座城市,致力于探索如何“出得去、回得来”,让事业和生活成功跨越国界。创办“无国界城民”(G-citizen),分享国际话题、教育和生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