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载永劫,曦和万方。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六三班的王兆曦是一位热爱传统、热衷经典、热心诵读的好少年。六年来,他与经典相依,与圣贤为伴,中华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王兆曦所在的班级是有名的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集体,从一年级开始诵读经典,《论语》《孟子》的浩然之气,《老子》《庄子》的逍遥自在,《易经》的天地乾坤,《诗经》的典雅无邪……这些经典文字已在学子心中留下不朽的印记。
王兆曦是班上的“国学小达人”,还是“经典领读员”,他吐字清晰,感情丰富,富有感染力,能带动身边的同学。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每天他都坚持晨读,到现在为止已经累计背诵经典五万余言。兆曦不仅热爱经典,诵读经典,而且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经典。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坦荡荡,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十二岁的他做到了知行合一。
诵读之功,也造就了阳光之心的王兆曦,他经常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中华经典诵读相关活动,并屡次获得奖项;主持各种节目和活动的任务也常落在他的身上,自信满满、落落大方,已然成了全校学生中一张闪亮名片。
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丰盈未来。新时代的大道上,王兆曦将继续手捧经典向未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紫怡出生于一个平凡而温暖的三口之家,日子普普通通却其乐融融。小生命为家庭带来了希望与欢笑,美好的未来似乎触手可及,然而一切憧憬却在一岁多的紫怡患上神经性耳聋时戛然而止。父母日复一日四处奔波求医问药,生活未见起色却再次祸不单行,父亲精神崩溃突发精神疾病,母亲离家出走。家庭的变故,身体的残疾,并没有压垮这个年幼的孩子,她反而变得更加懂事,更加坚强。为了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喊出“爸爸、奶奶”,她克服种种因听力障碍带来的不便,跟着老师一遍遍练习发音,每发出一个音,她都要经过千百次反复练习、反复纠正,声音哑了,嗓子破了,她浑然不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常年练习,她不仅能够喊出“爸爸、奶奶”,还能够用“手语”这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唱”出国歌,“讲好”红色故事,参加各类“演讲”。2021年,赵紫怡带领同学们用手语“唱响”国歌,获市一等奖;同年,她和老师合作演讲的《沧桑百年红船竞渡,承志育人继往开来》荣获省一等奖。在学习上,她勤奋努力,遇到难题从不退缩,与同学研讨、请教老师,勇于克服因听障带来的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连续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她不仅学习好,而且多才多艺。绘画作品生动形象、细腻优美,深受大家的喜爱;冬残奥会期间,她剪出的手工作品“雪容融”栩栩如生;心灵手巧的她做出的编织作品让大家赞不绝口……2021年,她被评为漯河市“励志之星”。
历经寒冬,方知春暖。各种荣誉与关注让赵紫怡更加懂得感恩。点滴关爱,尽己之心。对新入学的小同学,她帮助他们掌握生活技能,适应集体生活;同校的盲生生活不便,她主动帮助盲生解决如厕等这样的生活难题。同学遇到了困难,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找她帮忙,对此她引以为豪、乐此不疲。作为一名学生志愿者,她经常参与 “爱绿护绿”“城市清洁”“爱老护老”等各种公益活动,组织身边同学们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疫情防控期间,赵紫怡还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给做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送上一份有温度的早餐……小小的苔花如牡丹盛开,折翼的天使温暖每个人的心灵。2022年,赵紫怡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学生”。她用正直和善良为歌,热心和宽容为曲,用一串串连贯的跳跃音符,谱写着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紫怡在奶奶的呵护中健康成长,而小小的她自打记事起,就把孝牢记于心,把爱付之于行,用幼小的身躯照顾生病的父亲、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奶奶腰酸背痛,她用心给奶奶按摩;奶奶生了病,她端水喂药……,8年来她都是这样坚持的,她常说:“奶奶是我和爸爸的家,我一定要照顾好奶奶!”入学之初,家里缺少交通工具,奶奶心疼她,执意要背她上学,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她就踮起脚摸摸奶奶头上的汗,然后对奶奶摆摆手,坚持自己走路上学;一些爱心人士捐赠的食品,她从不舍得吃掉,而是悄悄装进书包,带回家和奶奶一起分享。2020年,赵紫怡被评为“河南省最美孝心少年”,还荣获全国“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登上了央视舞台。
积极向上的紫怡在努力验证她最爱的那句话:“只要你肯努力,梦想能够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不幸给予她苦痛,她仍然报之以歌。纵然囿于无声世界,凭稚嫩双肩,蕴一颗果敢的心,不惧命运的沉浮,坚强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