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老师不愿上室外活动课?

2024-02-02 14:03:20

心理老师要给学生上心理课,一般来说,只愿意上室内课,不愿意上室外的活动课。那为什么不愿意上室外活动课呢?

按理说,室外活动课同样重要,甚至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还能让他们深有体会,感同身受。要是没有室外活动课的参与,只是让学生在教室被动听课,基本上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真正的心理课其实是室外活动课,让学生整体参与,甚至在活动中和老师一起鼓足干劲儿,一起流汗,“协同作战”,才能真正融入集体,信任心理老师。只是,大多数心理老师都忽视了活动课的功用,认为活动课就是做游戏,让学生都参加,走完那个游戏的流程,然后让学生谈体会,老师总结,就算是上完了。而所有活动的内容以及得出的结论都已经摆在那里,尽管有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也不会允许,照样让学生往早就设定的结果上靠拢。大部分同学们也认为老师说得对,怎么就能生出别的想法呢?

其实,老师的提前设定是不对的,可以有提前设定,但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也要看到活动的多义性,只是,没几个心理老师愿意探讨心理内在的规律,也没几个心理老师愿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是为了职业而去讲课,当然也不乏自身的心理问题。老师有心理问题,还要给学生们授课,是不是有些滑稽?但老师隐藏比较深,学生们根本难以察觉,当然也就那么过去了。老师讲课也就流于形式了,既然流于形式,为什么还要费很大的力气在室外做活动课呢?

在室内讲课就很好,不至于因为活动而难以管束,也不会因为活动而造成学生一定的损伤。自从以前老师带领学生出校门做公益活动,被汽车撞了以后,就没有学生出校门了。主要还是校长不让学生出校门了,而上级规定的比较有意思,就是从来没有规定说不让学生上课期间出校门,而是说谁让学生出校门谁负责,要有校长的签字,还要上报教育局。于是,校长们就不会签字了,也不会上报教育局,以免被人笑话。因为教育局的领导根本不会在校长上报的责任书上签字,校长也就不会自找没趣了。于是,学生们被圈养了,不能去扫墓,也不能去春游,至于游泳,就更别提了。发生学生溺亡事件以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要被告知,远离河道,远离水源,以免溺水。于是,学生们只能在学校的教室里安心读书了。至于心理室外活动课,心理老师也就不愿意上了,以免出现什么危险。虽然学生们大多都入了人身意外险,但老师们不愿意给学生找麻烦,也不愿意自己找麻烦。毕竟,保险公司理赔是有一定标准的,而小伤小痛,就不能理赔,家长还不乐意。那么,室外活动课只能交给体育老师来完成了,心理老师不愿意去做。

除此之外,心理老师备课很认真,在室内上课可以把控课堂,学生们不会太懈怠。要是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可以提醒他一下,让他注意力回归课堂,也可以组织课堂活动,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活动不在于很大,也不会放开肢体活动,只是一些课堂小游戏就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起室外活动课要好得多,也更具备可控性。要是到了室外,有的学生就变得不可控了,注意力不集中,跑来跑去,打闹,不听话,也就让室外活动课变得进度很慢,甚至进行不下去了。还不如在室内上课效果好,起码可以让学生安安静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其实,这样认为的老师都错了。学生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并不一定代表注意力集中,也不一定代表心理没问题,只是走完了上课的流程,看着是在听课,也能呼应老师的问题,但就是不能身体力行,不能在活动中获得很多独到的见解,当然也就只是学了一部分知识和道理,却没有应用于实际。当然,搞室外心理活动课也并非让学生把获得知识和理论完全应用于实际,而是一种对应用于实际的模拟,让学生看到活动中的道理,进而开始琢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一些道理,逐渐看清自己的心理态势,进而深刻地认识自己。而心理老师们有意规避室外活动课,认为费嗓子,费心,还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那么,心理老师们就要反思了,是不是设计的流程过于刻板,设计的活动过于简单,设计的学生过于规矩?

要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就要让学生卸掉伪装,全身心投入进去,当然就要先控制住学生,说话算话,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放下面子,放下虚伪的身份,才能开展活动。而这样的设计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在备课的时候并不轻松,在实行的时候也不轻松,有时候还容易出现意外。于是,老师动了脑筋,就不愿意干费力不讨好的事,其实只是老师费力不讨好,而学生们会费力讨了好,会有很深的体会,只不过老师没有发展,或者有意忽略了个人发展,或者让刻板的上课流程扼杀了孩子活泼的思维和想法,也就不可取了。

希望心理室外活动课多起来,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流汗又流泪,那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学生才会信任老师,给老师说出心里的秘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