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H的女儿之前就读于北京一所国际学校,8年级去到加拿大公办学校留学。作为陪读妈妈,她一直在近距离观察不同教育体系间的差别,我们特地邀请她来做了一个分享!
在过去的一年里,BETH的女儿总是不停地抱怨——加拿大八年级的课程无聊透顶,老师总是把他们当作小学生来对待。
就在BETH内心焦虑、不知所措时,她隔壁班同年级的同学妈妈却告诉BETH,她的儿子小D八年级突然像被打通了学习的“任督二脉”,整个人脱胎换骨,有了很正向积极的变化。
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很多课程都是相同的老师任教,为什么两个人的感受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转轨后,小D的社交方式也转变了
小D同学来加拿大前就读于北京一所公立学校,可能天生就缺乏承受“鸡血教育”的基因,被迫“内卷”的他每天压力都很大,但成绩却也没什么起色,又缺乏与同学社交的主动性,无法找到一个释压的窗口,因此常常觉得不堪学习的重负。
转轨后小D开启了“躺平”的快乐教育。他就读的学校校园氛围相对轻松,同学们普遍比较佛系也爱玩,大家会花更多时间在社交活动上,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小D很快就交上了新朋友,也一改中国小孩的含蓄特质,逐渐变得外向而热情。
关于同学之间的社交方式差异,女儿也曾向我描述过——加拿大的孩子都是“社牛”,不论彼此是否是好朋友,只要你想加入,对方通常都会邀请你,尤其是一些团体游戏;而女儿先前在国际学校时,大家比较倾向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很少愿意主动去结交新的朋友。
加拿大教育采用的是过程式评估,成绩的考核综合了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这两项内容。
考试过程没有那么严格,时间到了没做完,就再做一会儿;一道题结果错了,但只要过程中有对的部分,老师就会适当给些分数;有意思的是,如果错过了某次随堂考试,要么另找时间补考,要么也可以不补考,干脆直接给个全班平均分。
小D说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前的压力和紧迫感。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反骨”,越是被推着走越会停滞不前,但一旦没了外部压力,自己反而把学习变成了一件细水长流的事情,认真完成好每天的作业好像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小D每次还会把选做题也认认真真地完成。他曾在大半夜收到过老师的感谢邮件,后来才知道,那次全班只有他完成了选做作业题,老师特意向他表示了感谢,感谢他认真的态度,这让小D和他的妈妈感动不已。
然而,另外一位陪读妈妈一提起作业这件事,简直苦不堪言。她的孩子今年读十年级,是个地地道道的海淀牛娃。可能正是由于成绩太好或者是太聪明了,孩子留学后一直不肯写作业,几次三番被学校找家长。问及原因,孩子表示作业太简单了,他十年级时就自学完了十一年级的数理化,加拿大的课程对他而言毫无挑战,因此学习的热情都被磨平了。
小D还表示,他以前没有勇气向老师提问,怕他们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浅显、太幼稚,或是因为没有好好听课才会有疑问。但是如果拖着不解决,根本无法进步。
好在他遇到了非常耐心友善的老师,只要他提出问题,老师都会认真解答。小D的基础不好,死记硬背的方式完全行不通,只能不断地提问、练习,循环往复。
他刚刚进入加拿大公立学校时需要参加语言辅导课程(ESL),由专门的老师帮助提高英语水平。一开始他还不太能说,课堂上也不太听得懂,最终勤奋的小D在一年之内连升两级(大部分学生一年内只能升上一级),这令小D妈妈欣慰不已。
而更令她惊喜的是,小D在这个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一年前那个读书费劲的孩子比起来,可谓是脱胎换骨,难怪他每天都期盼着去学校。
小D的经历是个性还是共性?真的不好说。我和小D妈妈是这样总结的,到加拿大公立学校留学,对体制内的中等生以及不喜欢填鸭式学习方式、不擅长考前突击的孩子可能更适合;对于成绩特别好的牛娃,不太有挑战性的课程反倒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和小D妈妈沟通过后,再次反观自己的女儿,为什么这一年她对加拿大的公立教育没产生出太多的好感?
首先,她从小接触的就是耐心和蔼有温度的老师,从来不惧与老师们互动交流;此外,老师越有耐心,就会导致有的同学一遍又一遍地问问题。只要有一个同学没学明白,还有问题,老师就会耐心地再讲解一遍。这样对于其他的很多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无聊。
当然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来自女儿之前在北京读国际学校的经历,这帮助她在留学的过程中实现了自由切换——没有语言障碍,没有课程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那些项目式的作业简直是轻车熟路,反倒是多了很多老师站在讲台上“讲”的成分),没有感受到老师额外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也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更多关注到的只剩下课程的内容——这个内容是五年级学过的,那个是去年学的,还有某个单词已经讲过无数次了……那些重复的课程内容缺乏挑战性,所以她才觉得无聊。
另外,由于女儿以前学校采用的是IB MYP教学体系,课堂上经常需要自己上网查资料、写项目报告。加拿大的课堂也会要求做同样的事情,但是用她的话说,老师会“强行”要求他们研究很多东西,但是却只要求写很简短的报告,两者间的逻辑关系让她无法接受。这让我记起,确实曾经见她写过十多页的报告。
所以总结下来,无聊或者说感受不到足够的挑战是她今年的主题词。往好了想,并非躺平、低压力就是她所期待的学习环境。
那是不是但凡读过国际学校的孩子就不适合加拿大留学呢?也不是!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孩子,留学后也都是快乐一族,可能与他们就读的年级有关系吧。加拿大从高中九年级开始,学习压力、学业的难度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跨度,并且相较于幼儿园到八年级阶段,管理方式更加灵活,课程的选择也更加丰富。这些都会让高中阶段的留学生有着与低龄留学生不同的体验。
作为家长,我们总希望为孩子寻找到合适的教育。但无论是读国际化学校还是出国留学,孩子会有怎样的学习体验与感受,并不会完全遵循我们的规划。我倒是觉得,在顺应孩子学习天性的情况下,尽量为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环境,经历些风雨,他们反而会更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