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畅谈|尹慧勇:高校图书馆纸电一体化趋势下的文献资源建设探究

2024-03-22 14:27:42

“畅想·畅谈”栏目由北京畅想之星于2020年10月创立,旨在联合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三方,围绕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创新、图书馆纸电一体化建设路径、数字出版等行业热点话题,邀请业内权威人士和大咖,进行客观、全面和前瞻性的内容评述,促进馆配数字化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欢迎专家学者惠赐大作。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加快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纸电一体化的步伐。纸电一体化是电子出版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纸电资源的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它既能丰富文献载体的类型,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又能缓解高校图书馆因纸质馆藏过多带来的管理服务压力。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如何协调发展,实现纸电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当前图书从业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出版社、馆配商和图书馆作为实现纸电一体化的共同推动者,受各种因素的困扰,目前状况下无法实现和谐共生。首先,出版社作为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者,是实现纸电一体化的根本,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纸质图书才是主流,相比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滞后时间较长。同时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版权问题也是阻碍纸电一体化的主要原因。电子图书市场销售份额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纸质图书市场份额的下降,二者之间呈现反比例关系。这也是出版社不愿积极推动纸电一体化的主要原因。其次,作为连接出版社和图书馆的馆配商,是实现纸电一体化的桥梁。但由于出版社提供给馆配商的电子图书资源少、质量不高,同时议价空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图书的销售与推广。最后,图书馆作为纸电一体化的需求方,虽有旺盛的需求,但受图书价格上涨快,且可供选择的电子书类型偏少等因素困扰,导致图书馆实现纸电一体化的难度加大。

(1)消费冲突。纸质图书具有权威性、触摸感,适宜收藏,但也有携带不便、价格昂贵等缺点;而电子图书具有轻便、载体小、阅读方便、价格低等优点,但也有碎片化、视觉疲劳、侵权风险高等缺点,因此它们带给读者的消费冲突是显性的。

(2)缺乏统一的采访平台。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每年中标的馆配商都可能发生改变,采购工作大多必须经由中标馆配商的采购平台进行,平台间兼容性较低,即使是同一供应商,其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选订都需在不同平台分开进行,加之电子图书平台供应渠道众多,表现形式与服务功能差异巨大,对于采访馆员而言,采访流程极其复杂,不仅耗时耗力,还易造成图书信息平台中的资源不匹配现象。如何沟通各方,兼顾各方利益,使他们共同致力于文献资源建设,合力推动纸电一体化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缺乏统一的编目标准。受技术、资金短缺及传统编目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纸电一体化馆藏的编目仍聚焦于纸质图书上,而对同种图书的电子版本不做编目。国家虽然出台了部分电子图书的编目标准,但是部分标准缺乏统一性、科学性、规范性,甚至遭到了行业内专家的质疑,很多标准无法落地实现。当下,国内仅有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少数资金较为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图书馆开展电子图书的编目,各馆在进行电子图书编目加工时也是“各自为政”。

首先,出版社、作者、版权运营商三方要整合纸电版权,解决纸电版权分离或者没有电子版权的问题。出版社要积极主动地与作者沟通,增强作者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主动为其提供版权保护的防范措施或者法律救助途径,让其放心把图书电子版权和纸质版权一起出售给出版社。出版社也要主动与版权运营商沟通,利润协商,合力解决版权分离的问题。出版社作为推进纸电一体化的根本,要彻底转变陈旧观念,把电子图书看作是纸质图书的价值创新,电子图书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从而可以反哺纸质出版业,促进带动纸质图书的销售。出版社要联合馆配商、图书馆做好市场需求调研,结合纸质图书的销售情况及时配套电子图书,丰富电子图书的种类,深入推进纸电一体化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向纸电一体化的趋势发展,实现不同平台间图书资源的有效整合,合力打造统一的联合采访平台是解决采访工作难题的关键,也是采访人员的迫切需求。不论是资源提供方还是使用方都可以利用统一的平台快速便捷地查询目标图书纸电一体化的相关信息,并可清晰地通过平台的引导完成采购或荐购,降低检索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不便,才能提高纸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

图书馆书目数据是采购工作时进行查重匹配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保证读者通过检索馆藏快速找到所需文献。为此,在编制书目数据时,必须确保图书信息真实、全面、准确地揭示图书信息。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最新印发《关于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方案(试行)的通知》(鲁教职字〔2020〕6号文件)和《关于做好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鲁教计发〔2016〕1号文件)要求,各高校举办普通高职(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验实践、生活等条件保障,包括师资力量、教学及生活用房、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和正常的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投资等,要确保高职(专科)教育的规格、质量和社会声誉。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监测“红黄牌”制度。参照《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和教育部印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文件要求,综合、师范、民族、文史财经类院校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不少于40万册,图书馆纸质图书生均不少于80册,纸质图书生均年增新书量不少于3册;综合、师范、民族、文史财经类院校图书馆电子图书不少于25万册;电子文献购置经费占文献资源购置费的15%以上,以上均为办学条件中涉及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评估指标。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持高校教学、科研的辅助机构,其文献采购工作直接受到图书馆法规、教育部门相关政策及校内有关规定的直接指导与限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对纸质藏书的评估考核要求远大于电子图书,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读者的需求与评估指标不匹配脱离实际的现象。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