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得越紧,越容易从指间滑落的不仅是沙子和时间,还有我们的孩子。
近日,有媒体探讨了一个网络投稿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某博主收到一条投稿,投稿人自述:高考完拿了大概几万奖学金,我爸就要拿去交四年学费,然后剩下当生活费,一个星期补三百给我。我真的觉得好恶心,明明是我自己努力得来的他也没帮过忙,凭什么我要给他。真的好恶心,不给就来骂我,明明也不穷为什么要这么贱。
在这条微博下的评论区,前排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支持稿主。但转发区的网友却普遍表达了对稿主父亲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双方都认为对方不可理喻。
作为一名父亲,我看到这件事的第一感觉是吃惊和愤怒。吃惊于这个孩子轻描淡写地表示,“他(父亲)也没帮过忙”;愤怒于父亲帮助孩子规划未来,却被孩子满腔怨恨地评价为“恶心”和“贱”。不过,当我再次逐字逐句看完这条微博以及相关评论,我感到的却更多是担忧。我既因这对父子间的隔阂唏嘘不已,更为自己未来的父子关系感到一丝焦虑。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把握了解,自己在孩子真实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为人父母,都希望为子女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因此,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代入自己的身份,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规划路径,让他们尽可能地少走弯路。这从稿主父亲的选择就可见一斑:孩子刚高考完拿了奖学金,他就已经替孩子规划好大学四年的学费支出。站在家长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无可指摘,孩子所谓“不给就来骂我”,想必也是出于某种失落感。问题是,我之蜜糖,彼之砒霜,我们毕竟不是孩子,有些弯路是成长之路上无法回避的。甚至,选择“走弯路”也是孩子的一种权利。这既是家长最不愿看到的局面,也是此次争议的焦点所在。
坦白说,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否则也不会高考完就拿到数万元的奖学金。但从做人的角度来看,他虽极力想证明自己已是一个成年人,但言谈之间仍显幼稚。即使不谈“父亲没帮过忙”这样的奇谈怪论,仅从“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样的金钱观,就可看出这个孩子似乎习惯了索取,并理直气壮地认为理所应当。面对如此不值一驳的论调,家长们的愤怒之情不难理解。不过,这也未尝不是给家长们敲响的一记警钟——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在他们义无反顾“一条道走到黑”之前,我们是否给他们提供过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攥得越紧,越容易从指间滑落的不仅是沙子和时间,还有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尽可能地将孩子攥在手里,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规避风险。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终有一天会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但真实的现实是:我们攥得越紧,越会加速孩子们的逃离。太过周全的路径规划,不仅会养成孩子想当然地路径依赖,而且容易使他们丧失自我选择的意识和能力。终于有一天,孩子会以分道扬镳的姿态,宣告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以此作为“成人礼”。
此次事件中,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无论谁对谁错,都是一种令人扼腕的家庭悲剧。比这种个案更令人焦虑的是,父与子身后各自代表着一个庞大的人群,这不仅是年龄上的代沟,更是心理上的鸿沟。要消除这样的认识偏差,需从家庭教育的点滴做起——让孩子从小做回自己,他们才会懂得父母有没有帮过忙;让他们从小习惯于自我选择,他们才不至于长大后急于证明自己而慌不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