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马丽娃:在教育中传播“美”

2023-08-04 14:49:40

马丽娃,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盟成都大学委员会副主委,美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首届国际CMF设计大会特邀专家,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奖牌绶带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告设计、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艺术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今年4月,在由四川省教育厅指导,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和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首届四川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马丽娃老师团队(成员:马丽娃、赵浩、王文婷、吴飔雪)凭参赛课程《广告设计》荣获正高职称组三等奖。

短发,两鬓边几绺长短参差,挑染上色,简约又富设计感,让人不由得感叹一句:“不愧是设计系的老师”。不只是外貌打扮,马丽娃老师周身都透着一种“爽利”。此前,我几次工作请求联系到她,她都一口答应,拍视频、做采访,没有二话,一百个放心地配合着,然后临走总留下一句利落的话:“可以的,你们弄就行了”!

她的课堂与人一样,注重设计,设置巧妙,精准输入。

“手绘唯美樱花,梦幻又具有气质!”课一开始,马老师对着全班同学拿出了她准备好的“教具”—— 一款樱花图案包装的可口可乐瓶子,这是日本可口可乐公司于2020年1月20日推出的春天限定款樱花瓶可乐。凭借超高颜值,产品未正式开卖就已经在网上引爆话题,引起一阵收藏热。从这几个高颜值的小瓶子的介绍开始,“250ML的少量包装,让平常不大喝碳酸饮料的民众都能无负担入手,更方便大家以此作为纪念品带回家收藏、装饰……”她进而自然延伸到创意思维的认知和学习过程等内容讲授中。

这是马丽娃老师录制参赛视频那天,主讲《广告设计》课程的场景。用各种新潮、流行的商品当教具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只是她教学设计手段中的一种。《广告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为了增强学生们的专业认知,掌握专业能力。她不断地在教学积累中创新,与时俱进地给予学生新的视觉和感知。

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用项目制贯穿课程全阶段。她的课堂通常以“问题导入”为开篇,在课程中她会随时抛出问题,鼓励学生立刻动脑动手,用实践验证和解决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拓展,引领学生逐渐进行深入思考。她用问题设置一个个“环”,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带领学生不断闯关,一堂课就是一次探险。

她还不断尝试使用慕课、翻转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这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前课后要完成线上练习和拓展,还要在课上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思考。但这样的课堂也是高效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同时,马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次教学比赛,在讲解广告实例的社会影响时,她特意强调让学生们明白社会科学与人文精神在设计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路春风化雨,一路积淀前行。马老师先后荣获省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优课在线(UOOC)全国线上慕课课程,出版教材11部,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主持承担各级课题10余项,所教授的《广告设计》课程立项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课程,编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广告作品赏析》《版式设计》《色彩构成》《海报设计》等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马老师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遇到了让她崇敬而又深受启发的“忘年交”,上个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专家、博导刘敬圻教授,直到现在她仍对刘老师当年的一番话记忆犹新。她说:“在学生就学期间,我从来不跟他们做朋友,因为很多年轻人刚进入大学,还没有真正的成长、成熟,想通过与老师做朋友处好关系来获得一些学业上的便利,所以老师一定要界限分明。”一席话震荡着马丽娃的内心,她的教学观念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她不断校正自己的定位,在实践中体悟。“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年龄差距、学历差距、思想差距,这些都不允许我们现在做朋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后,她更加坚定地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之下,要有一个严格的师承关系,“我可以关心你,教导你,但我还要引导你怎样走得更远,如果是朋友,你就会不信任我,你觉得咱俩差不多,不应该站在另一个高度来指导你。”不做朋友也是为了能让她自己对于学生有一个更公正客观的评价,“现在学生要叫我马姐我会不高兴,我说‘你要叫我马老师’” 。

“我的教学不绕圈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我有着东北人融入骨血的直率吧,因为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这样能让他们及时迅速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2018级产品设计系学生李文说:“上过马老师课的学生们大多都认为她气场强大,教学严格,光是站在讲台上就已经不怒自威了。”听到这样的评价,马丽娃老师爽朗地笑道:“我认为我的这种气场是天生的,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被这种自信的特质所感染,使他们受益。”

她的麻辣与爽利自成风格,但“硬核”的外表包裹着一颗柔软的内心。“马老师是一位认真温暖的老师,她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悉心指导、暖心鼓励,引领我们找寻方向、找到自我”。李文回忆,大二时班上许多同学们对专业、未来感到迷茫,对于怎么做设计、怎么做一个好的设计、怎么把自己的想法付出实践感到无从下手。马老师就让每一个同学在课上站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方案,讲解自己的思路,她再逐个点评,给出建议,指导同学们从何处着手,去借鉴哪些优秀的设计。对个别懒惰和对专业兴趣不大的同学,马老师并没有布置作业和催促让大家完成,而是鼓励大家“你们是我带过的最聪明最踏实的学生”。同学们被认可鼓励,也点燃了学习的内驱力,再也没有一个同学的作业是“糊弄”了。通过几次创作实践,同学们的设计作品也渐渐成熟起来,也更加勇敢表达自我,最后大家都交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从调研到设计一套成型作品的全过程课程作业。”

2018级产品设计巫震东也说:“马老师一直在鼓励同学们创作,让大家尝试打破以往的创作方式,发散思维,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也做出了很多令自己满意、具有市场前景的作品”。

“我并不认为人的艺术性是与生俱来的”。她回溯年少时的自己,那时天远地阔,少年总想漂泊,想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现在回头看恰是艺术塑造了我,它是已经渗透到了我骨髓里的特质。”

大学本科时,她学习装潢设计专业。因对专业强烈的求知,她去到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读研。因为这样的学习背景,她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设计行业里理论基础较扎实,理论学科里设计能力比较强的,就如画静物,错视原理下,每个角度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

什么是艺术,艺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渴望听到她,一位艺术系的老师的回答。

学科交叉复合学习的经历,让她对自身对行业对教学对艺术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感知。她说,“艺术是对生活的审美,人的艺术的感悟程度决定了你对生活的要求。”她也常对学生说: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不能分离,优秀的科学家都是具有艺术性格的。“艺术在设计中呈现的是创意思考,而它对普通人来讲就是舒适、养眼,但对于艺术的较高境界来说,它是经过复杂审美组合呈现的美感,艺术品如是、生活景观如是、一切有人为痕迹的修饰都是,所以艺术性不是天生存在的,它需要后天的塑造和学习,当然天赋也是具有的,但如果没有后期的引导也会消失殆尽。”

学生是教育的镜子。“前路四通八达,方向南北西东,大学老师就是要点醒学生人生该怎么走,要引领他们的思想方向。因此我会告诉学生1+1不等于2,这些是颠覆他原来所学的。”在她看来,教学时老师要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阶段,也要对教学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才能承担起“指路松”的重任。“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怎样把我的课教好就够了,没有想到我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但现在我认为老师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教什么层次的学生,以及当下的他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是自己教授的内容达到了什么程度。”

前浪未落,后浪已起。她说,“人生有几个阶段,就跟竹子一样开始长得很慢,因为有一点一点积累,才有后来一节一节地拔高,我的教学也是如此,有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