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快速打造一个项目式课程雏形?

2024-09-25 15:46:57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项目式学习?开展某个项目或做出某个作品,就是项目式学习了吗?很多老师费尽心做出了项目式课程设计,为什么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

近期,《中小学老师参考》会为大家陆续推出之前已举办过的“项目式学习周”课程内容,本文为第5篇。

很难找到设计的灵感和思路;

培训课程步骤多且复杂,很难一下子理解和掌握;

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或许能够帮助你解决这些烦恼。通过今天这堂课,希望老师们能够认识并了解初步构思一个PBL课程的要素和方法,尝试完成一个项目的雏形。

吴承恩的《西游记》,大家都不陌生,故事情节可以简单概述为:

为了劝化众生,使佛法永传东土,玄奘受观音菩萨点化成为取经人,去西天求取真经。路上先后收取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弟,加之坐骑白龙马。师徒四人同心协力,跋山涉水,路遇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险境,终求得真经送还大唐首都长安。

现在,我们把自己假设为作者吴承恩,一起构思和完成这个故事的雏形。

主题确定后,还需要创设一个情境:大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一位受到观音菩萨点化的人,怎样教化世人,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呢?

有了这个情境,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驱动唐玄奘带着弟子求取真经。

大家会发现,在这个故事的设定中,有5大核心要素:主题、基于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角色、任务、成果。在PBL中,构成PBL雏形的基本思路与要素可以通过这5大核心要素开展:

2. 确定一个基于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也就是学生在项目中需要核心解决的问题);

3. 综合考虑体现问题解决、可分享、可评价的项目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任务分配)

学科单元。将教材的章节,作为单元的主题,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并且与教材标准、单元内容相对聚焦。也可以按照核心学科素养的进阶来组织,比如打通年级、学段,考虑到具体的学科内容,去进行跨教材单元、章节的内容重组,这种方式对老师要求比较高。

跨学科角度。在上海的中考中,已经出现了生物、地理跨学科的分析题,开展跨学科项目,无论对老师、学生都是有益处的。

生活时事热点。我们可以寻找国家在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大事、热点时事,做一些选题和素材积累。这样的选题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如常见的环保主题、红色主题、科技主题等。

生活中存在的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生活起居、饮食、交通出行、人际交往,都可以作为选题的来源。

从这6个方面,去切入项目主题。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以师生热议的“五项管理”和“双减”作为项目主题展开说明。

第二,怎样的情境才是真实的?

知道项目主题,我们进入到第二步――基于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PBL非常要求去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情境?该如何判断?

第一类,满足了课堂以外世界的真实需求,或者学生创造的产品被真实的人使用。

第二类,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议题或话题,越直接越好。或者关注世界上成年人实际面临的问题或议题,学生很快就会进入。

学生通过研究“为什么我不会从滑板上掉下来”这个问题来学习物理。

学生组成工作组研究气候变化对他们社区的可能影响,并推荐可以采取的行动。

第三类,设置一个现实的场景或模式,即使它是虚构的。

学生在一个刚刚推翻独裁者并需要有关如何建立民主的建议的国家扮演联合国顾问的角色。

学生建议下一次太空探测器应该探索太阳系中的哪个行星,因为他们要争取航空局的资金。

第四类,学生使用的是成年人在真实环境中和工作场所的专业人员使用的工具、任务或流程。

学生研究滑板中的物理相关知识,使用科学家使用的科学方法和工具测试各种表面的速度。

为探索我们如何结交和失去朋友的问题,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并录制视频采访,然后使用在线编辑工具设计PPT。

衡量情境真实性的维度很多,但就成果的真实性,可以通过真实性标尺来判断,主要有三类:

第一,完全不真实。学生平常在学校完成一般的学术作业类型,比如撰写论文、读书报告等等,学生作品没有受众,且研究的主题对别人没有用。

第二,有点真实。在这样的项目中,学生会扮演一个角色,所创建的作品具备显示产品的核心特征或功能,但不需要与受众建立真实连接(例如:真的给他们使用并得到反馈)。

第三,完全真实。学生所创建的产品来源于现实世界现在正在发生的真实需求。产品有真实的受众,并且与受众建立连接(例如:真的给他们使用且得到反馈,并进行可能的优化修改)。

在PBL当中,我们的情境设计应该处于什么样位置的标尺呢?

避免完全不真实的情境,做到有点真实的情境设计,最好追求完全真实的情境。但完全真实的情境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款很实用的工具,叫AE法。这是PBL智库创始人刘海洋老师发明的。

A代表主体:即项目要探究的内容围绕的是哪个主体?谁是行动的主体?如果是学生,他们是否会扮演某种角色/身份?

B代表框架词:框架词让任务陈述变成驱动问题,为项目开展搭建了舞台(一般是带有疑问的词:如何、能否、能否应该等等)。

情境:学生的生活因为五项管理和双减受到一些影响,部分学生因为无法长时间玩游戏,需要早睡觉等问题而颇多埋怨...

我们如何帮助更多同学认识“五项管理”和“双减”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

在项目中,学生会根据项目需要扮演角色。扮演这些角色时,学生将承担相应的任务。尽管在PBL中,学生扮演角色是非必须的,但对学生而言,通过角色扮演,有以下用处:

让学生学习成人在学校之外的更大环境中是如何真正运用(或不用)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对于熟练的老师来说,有没有角色就无所谓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是需要负责的,项目制学习中也是如此,给学生赋予角色,便可以激励学生以一种高昂和积极的态度进行项目的探究,达到更好的标准。

目标的制定在项目制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项目成果体现为问题的答案或难题的解决方案,也是学习目标的有形载体。

学生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产品来解决这个问题或情况?

这个产品的受众是谁?

还需要知道一个项目可以涵盖一种/多种成果,或者是多种成果的组合,如小组成果、个人成果、阶段性成果等。

也需要了解的是,最终成果是项目中的学生做项目的动力源之一,它决定了学生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采取的计划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路线。

在这里,同样基于驱动问题:我们如何帮助更多同学认识“五项管理”和 “双减”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的角色、任务和成果可能是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政策主题的项目。因此,可以将学生的角色设定为政策宣传员。

政策宣传员的工作内容有可能是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进而宣讲政策。除此之外,这个项目针对的特定群体是中小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展开调查,如在开展这项政策的时候,中小学生遇到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感受。

此外,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双减”和“五项管理”背后的意义,还有可能挖掘到国家在制定这项政策背后更深的东西。如他们可能会展开调查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是否也有类似的政策,也可能预测未来10-20年这项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

项目来源(原因及情境):近期,学生的生活因为“五项管理”和“双减”受到一些影响,部分学生因为无法长时间玩游戏,需要早睡觉等问题而颇多埋怨。

要解决的驱动问题:我们如何帮助更多同学认识“五项管理”和“双减”的意义,从而更 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

学生将扮演的角色和完成的任务:学生将作为政策宣传员认识...,挖掘...,对比...,调查..., 预测...,创建...

想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首先要有一棵有根、茎、叶的小树苗。想要一个精彩的PBL课程,首先要有一个含核心要素的项目雏形。构思完雏形后,再基于驱动问题进行优化、分解,对任务进行进一步的教与学活动的安排。此外,还要设计详细的评价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更加成熟的项目课程。

现在,国家在大力提倡课堂方式的变革,只有老师变了,课堂才能变。课堂变了,学校才能变。学校变了,学生才能变。PBL课程,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这一切发生改变。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