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洪宇:从“双减”到“双增” 必须坚守校外培训公益属性

2024-10-15 14:20:07

“双减”已满一周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们有了空余时间,应该主要发展哪方面的素质?

针对中小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积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21年10月2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双减”落实的同时,教育部也在推动“双增”,也就是增加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从“双减”到“双增”,抓准了中小学生在体育、美育素养发展上的不足。但要实现“双增”,首先要补足学校体育、美育的资源短板,其次要规范发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教育公益属性,避免形成新的焦虑。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了从“双减”到“双增”的焦点、难点与建议。他指出,其难点在于教育公益属性能否真正坚守,艺体教培机构能否有效监管,课余学习时间能否充分利用,教育评价体系能否及时完善。

《21世纪》:“双减”已满一周年,在给学生减负方面成果显著,家长和学生更加期待的是,“双减”之后应该做些什么?

周洪宇:“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基础教育生态得以重构,学校主阵地作用得以加强,社会教育环境得以净化,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得以明显减轻。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基础上,教育部适时提出了“双增”政策,倡导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一方面增加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增加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双减”政策与“双增”政策关系密切,一脉相承。“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双增”政策在“双减”政策的基础上,明确强调通过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和劳动活动特别是生活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从“双减”到“双增”,都是为了让学生从沉重的负担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广阔自由的成长空间,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周洪宇:当前中小学体育和美育教学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境。据教育部体卫艺司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体育教师数量持续增长,但目前体育老师缺口仍旧巨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2600名学生只配备2名体育老师”的现象。另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仍存在一定缺口。为了弥补学校体育和美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双增”政策主张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21世纪》:“双减”之后,一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又给家长和学生增加了新的负担。

周洪宇:“双减”政策落地,资本从校外培训市场退出,但并不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为将彻底从教育生活中消失。一些培训机构的教师开始转入“地下”,私下组织小班,3-5个孩子一起或者“一对一”进行培训,只是费用让一些家长直呼“吃不消”,原来150-300元一节的大班课,变成400-600元一节的小班课,有些“一对一”的课程甚至千元起步。随着“双增”政策的到来,家长们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学科类成绩,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非学科类素养,可能使家庭的经济压力不降反升。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费用更加昂贵,且素质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家庭可能无力承担长年累月的教培支出。

从“双减”到“双增”,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制,非学科类培训迎来发展机遇。然而,当下的艺体教培领域存在诸多不良套路,以所谓的考证评级为例,部分考级既无门槛,亦无标准,只要有固定场地和资质证明即可得到授权,一次报名费数百上千元,一轮一轮考下来,无论财力还是精力,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沉重负担。

所以,从“双减”到“双增”,必须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遏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校外培训作为民办教育范畴的教育类型,其提供的教育服务内容理应具有公益属性。“双减”和“双增”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能把资本化运作和商业营销作为经营重心,不能把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应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度与满意度。

《21世纪》:越来越多的地方把体育、美育引入中考,一定程度上开始改变中考、高考“唯分数”的取向,“双增”能否为家长、学生真正认可,教育评价这根指挥棒是否起决定性作用?

周洪宇: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克服“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双减”政策通过改进中小学评价,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从关注学生的分数,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教育评价方式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尽管新高考改革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但“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录取的方式没有彻底改变。当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教育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绩、学校排名和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时,学校就会千方百计地将优秀率、升学率、竞赛获奖率通过考核、奖惩等方式传递给教师,教师会通过加重学生作业负担、加大补课力度等方式进行应对。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以及教师面对分数考核的顾虑,可能会对“减负”政策进行“选择性执行”,只贯彻对学校升学率有利的部分,对学校升学率不利的部分则较少执行,可能出现“明减暗增”或“名减实不减”的尴尬局面。

周洪宇:从“双减”到“双增”,应建立多渠道校外培训监管机制,推动校外培训监管常态化。目前,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的任务已基本完成,防止学科类校外培训隐蔽化变异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盲目化发展成为当前校外培训治理的重点。建立多渠道校外培训监管机制,必须明确各县(市、区)政府属地管理职责,保证校外培训治理的规范化;必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校外培训监管,力推“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保证校外培训治理持久化;必须借助校外培训智能监管平台,提升校外培训治理效能,保证校外培训治理的动态化。

《21世纪》:学校是教育主阵地,你认为应该如何丰富中小学校体育、美育资源,加强相关设施和能力建设?

首先,应加强中小学体育、美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摔跤、舞龙、舞狮、太极、龙舟、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国画、书法、戏曲、雕塑、皮影、刺绣等中华传统美育项目进课堂,让中小学生既能改善身体素质,又能增进文化自信;既能提升审美素养,又能获得文化熏陶。

其次,应探索完善体育健康知识、基本体育运动技能、专项体育运动技能三者相结合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探索完善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三者相结合的中小学美育教学模式。

最后,应完善中小学校级体育联赛机制,加强中小学校际体育联赛的规范性,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着力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美育办学条件。

周洪宇:要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就要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正向作用。在“双减”和“双增”政策引领下,应积极探索和践行评价机制改革,通过创新评价手段,综合运用档案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改革以分数为主的学校质量评价制度,坚决克服“唯分数”倾向,取而代之以“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评价要素。

一方面,应积极推动中小学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考核的重要标准。完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客观记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体育考试分值。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