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河北省就像一个缺乏存在感的大学,和邢台在北方缺乏存在感一样,与没有985院校的河北省在中国高等教育舞台上缺乏高显露度的“气象”相符。
以至于这所大学会在自己的官网上的“学校介绍”中特别推介所属城市——邢台的主要概括,这种“学校介绍城市”的情形在国内众多公办高校中是较为罕见的。
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高校,邢台学院是这样的大学:省市共建、以市为主。
它在大部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被归在二本批次或普通本科批次中招生录取。
其实,邢台学院远比你想的强大N倍:硬件一般,而软件一流,成为“地市学院中的清华”/“普通二本院校中的清华”/“专科升为本科的院校之清华”。
你很难想到,正是这样一所在硬件上拼不过许多同类院校的邢台学院,却在培养人才方面表现卓著,向“国家领导人与省部级干部的摇篮”——清华大学看齐,输送出一大批在政界和教育界大放异彩的成功人士,秒杀国内近百个地级市主办的“地名+学院式”公立本科大学。
在一般情况下,地市学院走出的地厅级、县处级干部比较多,量级通常是两位数以上,而走出的省部级则通常是个位数。
而邢台学院则一改这样的印象,其杰出校友中涌现出省部级领导超21人,包括1名副国级领导,另有近10位知名大学的正职校长、党委书记以及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和大批的中学、小学校长、副校长与优秀教师。
这在地市学院中可以称为“邢台学院现象”,让邵阳学院、肇庆学院等诸多同类院校望尘莫及。
当然,其杰出校友中的省部级领导多数是革命年代在学校前身——河北第四师范学校、邢台师范学校求学或开展学生运动,这一点与清华校友中的建国前人才高产情况类似。
不仅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学校也为省内外培养和输送了数量可观的社会精英。
一所学校的实力,如果是说由软实力和硬实力构成的话,那么邢台学院的软实力可谓是一流的存在。
1910年9月,邢台学院的最初雏形——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诞生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创建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年代。
1912年开始到21世纪初,在长达90年的漫长时间里,它的校名都一直与师范相关,从没有离开过师范院校这一定位,先后经历了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河北省第四师范学校、邢台师范学校、邢台师范专科学校(邢台师专)、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邢台师范高专)等校名。
期间在1996年3月的时候,该校经历了一次震动邢台教育界半壁江山的合并,原邢台师专与原邢台教育学院、邢台经济管理干部学校等三所干部教育或师范学校合并并升格为邢台师范高专。
一年后,即2002年3月,该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高校,定名“邢台学院”并沿用至今。
邢台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和不懈厚爱,也获得了部分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
2002年7月,邢台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后的第四个月,就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副国级首长亲临校园视察,这位首长还是一位上将。
可以说,一个地方二本高校能够在20年前就受到如此高级别的关注,也是很难得的。
作为河北省最早成立的四所师范学校之一,该校在师范教育与地方办学方面积累了跨越时代的可观资源,包括师资的沉淀、理念的坚持、传统的秉承等。
在红色年代,该校当时的校长孟宪禔总结并提炼形成了著名的“三杆子”育人教育思想(会拿“笔杆子”,能写能编能画能宣传;会拿“锄杆子”,懂得生产能劳动;会拿“枪杆子”,掌握行军打仗的本领),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文武双全、手脑并用的全面人才。
如同清华大学本是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工程师”,一不小心却培养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经世济用的栋梁之才,从清华园走出的国家领导人到省部级干部、厅局级干部的数量不是达到两位数就是三位数或是四位数。
邢台学院本来是国家培养扎根基层教育战线的良师,一不小心竟然意外收获了更大的硕果,走出了超21名省部级以上干部以及近10位知名大学校长或书记,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岁月,各类精英人才蔚为可观,一大批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学者和一批又一批人民教师、经济和管理人才从此出发,为国奉献。
可以说,从革命和建设年代人才培养所达到的高度来讲,邢台学院是一所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师范类院校。
从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到2014年5月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邢台学院经历了十二年。
而难能可贵的是,办学数十年来,邢台学院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坚守在培养地方师资力量的阵地,擦亮出一张邢台的教育名片。
办学不易,邢台学院在有限的资源上进行了难能可贵的突破。
而最为难得的是,学校本身的硬件相比同类院校来说就并不具太多优势。
在学术资源方面,邢台学院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数量为128.4万册(2013年7月统计),其中纸质图书98.4万册,不足100万册,而本地电子图书30万册、纸质现刊1380种、报纸56种,同样表现出积淀不够的水平。好在馆藏的古籍图书尚有一定数量,弥补了美中不足的些许缺憾。
在师资方面,直到现在,邢台学院全部教职工算起来也才1200多人,真正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将近千人左右,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不到30人,而这些主力却要担负着对目前近2万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专科生的培养工作,这在同类院校中都是很尴尬的。
而当学校想要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改名为大学,则需要补短板,引进更多的博士级师资。
面对硬件并不乐观的现状,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吸引好的师资和生源,让高等教育运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成为学校需要持续面对的两个挑战。
在外人看来,邢台学院仍是一所以师范专业群为优势的高校。
的确如此,该校现有20个二级学院(系部)、52个本科专业(不少为师范类专业)涵盖的学科门类达九个,其中人文领域占七个,另外两个为理学和工学。
可是,学科建设方面的特色呈现出来的却是非师范类专业与学科更具优势,与原有邢台经济管理干部学校的积累有关系。
学校现有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创新高地、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都只有1个,而且与师范专业无关,都是归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拥有的省级特色专业目前仅有1个,为国际商务专业;拥有1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为外贸经济教育创新高地。
该校目前现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算是在河北省内高校竞争激烈的状况下取得突破了,并有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包括美术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3个专业;拥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优秀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13门省级精品和一流课程。
此外,该校目前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9个省级教学、社科及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包括河北省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与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中心),7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院以及1个省级外国院士工作站和2个省市级科普基地。
在科研基础构建方面,学校打造了人文社科、科技应用、地域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科研平台。
人文社科领域的平台包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区域规划研究中心、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书法艺术研究中心、法律服务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九大社科类中心,城镇化研究所、工业化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文化建设研究所等五大社科类研究所;
科技应用领域的平台包括:煤化工研究所、大气环境研究所等两所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健康促进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医经典方药研究中心等四中心。
地域研究领域不甘示弱,形成了目前的“5所+1中心”局面:巨鹿县研究所、邢台县研究所、南和县研究所、地方音乐研究所(艺术人文类)、邢台市邢窑研究所与邢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并成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邢窑白瓷)建设单位。
不过,学校拿到的高级别课题并不多,科研成果的产出并不亮眼。
目前为止,该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仍是个位数,并且是理论物理方面于2013年率先实现学校在这方面的零的突破,可见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补充亟需有所突破。
另外,学校获批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学术交流专项课题是个位数,获批的省级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社科发展研究课题数十项,获批的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数十项。此外,学校承担了酸枣栽培技术和酸枣仁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制订与修订的任务。
此外,该校在教学科研与产业融合板块也发力不少,大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牌,不仅与河北机电职业学院共建了邢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并计划筹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学院和影视产业学院,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邢台学院立足邢台办学数十年,在教学和科研以及师资培养、引进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成效并不容乐观,进步空间很大,尤其是科研成果方面获奖级别尚处于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水平,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项成为空白,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比赛中取得的名次和获得的奖项含金量和数量都有待提高。
基于此,目前该校的学校排名并不理想,位居全国公立本科高校的弱势梯队中。在2018年、2020年、2021年的全国排名中,该校分别位列第705位、第710位、第703位;在2022年的全国院校排名中位列第701位,在河北本省院校排名中位居第22位。
令人费解的是,在2022年4月发布的软科2022中国大学排名榜中,曾在全国排名第617位的邢台学院以总分96.5的得分位列第514名。
——原创内容禁止转载、抄袭、复制、搬运或改写为图文内容、视频,违者将被全网追责,并将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