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苦乐,不问得失,有辛苦的付出,就有幸福的收获”这是王小芳老师的人生格言。王小芳老师,来自衡阳市石鼓区荷池路小学,她从教学27年,正是在这条格言的指引下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谱写着真、善、美……作为支教老师,王老师始终把自己当做河洲镇中心小学的一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领导的赞赏!
王老师来到班上第一天,就趁休息时间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名牌,还辅导学生自己美化名牌,孩子们既兴奋又觉得新鲜。课堂上,王老师能轻松地点到每个孩子的名字。瞬间,孩子们对老师也就不那么陌生了。她还从原学校带来了52块蓝色桌布,铺在孩子们的课桌上,她们班成了我们河洲镇中心小学亮丽的“风景线”。
每天早上7点多钟,王老师就满面春风地来到了学校,带领孩子们早读;中午吃饭,王老师也总是坚持陪在学生身边,跟孩子们一起用餐;中午午休,孩子们趴在课桌上,王老师又坐在讲台前陪伴着,熬不住的时候也眯一会儿。大扫除时,她往往是最忙碌的那一个,架起课桌擦电风扇,包上头巾扫蜘蛛网,沉下身子清扫角落,孩子们看在眼里,一个个都跟在王老师后面,打水、递毛巾、洗拖把……随时走进二年二班教室,,都给人一种干净、舒适的感觉。
王老师不曾把这次支教当作身心放长假。在支教中,她摒弃浮躁,沉心静气地为自她定位:服务学校、充实自我、带动教师、教好学生。
作为教师,最大的任务是点燃、唤醒学生的思维,把每个学生当做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教学是浸润的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她努力做到赏识、赞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由于缺少书香氛围,普通话不够标准,性格害羞胆怯,多数学生不愿大声诵读,也不爱读课外书。针对乡村学生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她低要求、亲示范,一词一句一段反反复复地读,磨出语文味。她布置好教室图书角,利用每天晨读时间,她和学生一齐放声朗读课文,诵读课外书。她也会抽空为学生朗读古典诗歌、现代散文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打好生命厚重的底色。
为了鼓励他们课堂上大胆发言,她自己掏钱买了彩色的日记本、沙画以及铅笔和水彩笔带过来,只要孩子们回答问题,无论对错,一律奖励。讲课时也使用“乖”“宝贝”“你真棒”“太聪明了”诸如此类亲昵的称呼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励他们。他们课堂上坐得笔直,听得专注,笔记也记得格外详细。这些乡村学生严谨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都深深感动着她。她坚持用耐心、爱心善待每一个孩子,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营造展示自她、体验成功的舞台。
由于王老师性格温和,总是笑容满面,来学校几天,学生就特别喜欢她。一下课,就都围在她身边说话,聊天。王老师也经常跟她们讲城市里有趣的事情,孩子们都觉得特别有意思。下课了,经常可以看到王老师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的场景。看得出来,孩子们是打心眼里喜欢王老师。
班上有个留守儿童叫佳亮,同学眼中的他,不守纪律,爱动手伤人,没人跟他玩;任课老师观察到的他,冲动,行事鲁莽,不听指教,爱顶嘴,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王老师对佳亮倾注了更多关爱,经常与他切心交流,帮助他走出心灵的沼泽地,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陪餐时,经常与小佳亮坐在一起,他吃完了饭,就对他竖起大拇指,夸他爱惜粮食。放学了,他还到佳亮家里去家访。每次见他有细小进步,她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学习有进步时,她还奖给他橡皮擦或本子,铅笔。每次在校园偶遇,王老师都温言细语与他谈话,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辅以摸头、拍肩、帮他整理衣领等身体语言,传递温暖与关爱。王老师还送了他几本儿童读物,告诉他要多读书,这世上只有两样东西,别人永远抢不去: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就是看进大脑里的书。
慢慢地,小佳亮脸上的笑容多了,每次见面都能亲热地喊老师。原来,每天都有同学告他的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夸他能干了。
世界一切困难,唯爱不破;人生一切美事,唯爱可成。当然,佳亮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也会有反复,但只要孩子有一颗向阳的心,他就一定会冲破藩篱,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她就像一粒火种,毫无保留地将她所知所能奉献给这里的人。
当老师们有教学方面的问题与她探讨时,她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向语文教师介绍先进的教学理念,告诉他们创享课堂的内涵与实质……她也常把市里的学科资料带到学校,实现城乡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
教学之余,她还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上示范课,写新闻稿,做宣传。休息之余与另一位老师一起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拍摄下来,做成视频,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大大提高了河洲镇中心小学的社会声誉。
一路艰辛一路歌。王老师正是以优秀支教人员的高标准不懈努力着,恪守着自己的誓言,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最美丽的火花。她说:“能成为一名支教教师,是她无悔的选择,它将是她的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