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自产自销的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水博士”已经有了处理结果。
媒体继续跟进,再接再厉,又挖出其他同行家里自产自销的“洗澡博士”。邢台学院今年二月份公布了一份2021年的公开选聘拟聘人员名单,有网友发现,这批博士此前或为邢台学院在职教师。
亚当森大学世界排名9769名,韩国又石大学世界排名4058名,含金量远低于国内的一些985高校,那为何还能获得如此多高校的青睐呢?
有人把主要原因归咎于教育部关于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师资要求,能不能招到博士教师,不仅意味着是否能升格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没有“硕士学位授权”,意味着就无法升级为大学,更是直接关乎其“能不能在当地生存下来”的根本性问题。
这就是“法病”,把这种“洗澡博士”现象的出现归咎于制度的设置。这相当于说,因为有法律,所以人们才会犯罪,因为有医院,人们才生病,典型的本末倒置。
但这不是“法病”,恰恰相反,这是“人病”。
把自家学院的在职教师公费送出去“攻读博士”,毕业后回聘返校,既不需要增加现有编制,但又可以领到引进这些博士所需要的经费,每位博士的引进费为84.4万元,包括引进费35万、科研启动费15万、过渡性租房补贴14.4万、不需解决配偶工作增加引进费20万等,总计费用1800多万元。
这仅仅是引进23人的经费,据三联生活周刊的跟进报道,邵阳学院最终要完成把200名在职教师送出去完成“洗澡”的任务。按照要求,这些老师读博期间计为学校的外聘教师,老师自行负担学费和生活费,学校给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补贴。拿到博士学位证后,按当年引进博士的相应档次享受待遇。按照计划,他们需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至少待满一年左右,“后来遇到疫情,最早送出去的老师也仅仅读了一个学期就回国,之后在家里上完了网课。”
23人的引进经费为1800多万,那200人呢?这是很大的一笔钱。
这是人病。
一说是因为升级要求的时间短任务重。那既然短时间内不具备升级的条件和资格,为什么要贸然提出升级的计划呢?其实也就是因为学校主官和地方政府主官的盲目放卫星行为。因为升级任务的层层加码,不得已选择能短时间内毕业的“水博”来快速完成任务。
这是人病。
有国内985博士爆料称,他们曾给邵阳学院投过简历,只是都以“方向不符”为由被婉拒了。那真的是因为“方向不符”吗?从他们引进的23人清一色的教育学博士来看,并没有什么“方向不符”,因为23个教育学博士分别并被送往文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学院任职,教育学博士通吃了这些学院。
这是咱家的一亩三分地,咱就圈起来,自己玩就行了,外人休想进来一起玩,这是一种“圈地运动”。因为新进来的人,会打破现有的生态平衡,破坏现有的氛围,影响内部的团结。
这种“圈地运动”在地方院校可以说很普遍,只是大家都不挑明罢了。
有网友反映,其是211高校的硕士,2013年投了一个地方院校,石沉大海,但2019年时赫然看到一个双非硕士入职了该地方院校。时间相隔了6年,本早已水涨船高的入职资格,一个双非硕士却能顺利入职,其中的操作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这是人病。
有制度规范在那里摆着,尚且可以如此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