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高校的“暧昧”态度和教师的“刚强”动作在第一时间“出手”,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这也就是一所大学的“护短”。
实际上肯定是关联教师学术实力和学术潜力以及背后的导师与人脉资源加持。
尤其是主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国际顶流期刊的高水平论文作者级学者。
今朝被关注,曾言当良师
在2021年10月28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在药学楼241会议室开了一次“胜利的、成功的、团结、达成共识、富有成效”的师德师风教育专题学习会。
在最高学府、学术重镇的一个院系,以主题鲜明的姿态来促成师资人员重视个人操守和作风问题,这不能不触动参会人士的敏感神经。
不过,有人认为,开会只是一种形式,走个过场而已,根本上并不能从物质和精神上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约束。
对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来说,师德师风就是自己的日常,更是自己为人做事的常态,本色表现就是为人师范;对于心存侥幸、我行我素、禀性难移、私德有瑕的师者而言,很难说是否会在心底真正去埋下改变的种子,洗心革面,重立新风。
在这次会上,除了系领导义正言辞的表态和发言外,三位在岗的老师讲了各自的体会,其中洪森炼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陈兴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代表青年教师郑重发声,表示“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争取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这样一个曾说要做好老师的青年教授,究竟有怎么样的学术表现?
在人才济济的北大医学部,洪森炼肯定不是最瞩目的那个。
不过,在青年教授中,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他已经站在了学术前沿。
作为一位有着海归经历的PI,这位80后在中国顶流大学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在北京大学跨学部化学生物学中心,洪森炼既是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又是北大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的教师。
拥有独立研究团队的他,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都双管齐下,全面发力。
由于具备较强的学术能力,他在推开学术大门之后,一直以来长期致力于化学糖生物学(重点研究聚糖调控的免疫反应)、合成糖化学、活细胞糖化学驱动的生物医用新技术、聚糖序列特异性检测新方法以及相关的肿瘤免疫、抗病原微生物感染新策略的研究,在发展用于糖生物学研究的新型化学探针、生物正交拉曼标记成像方法和活细胞聚糖原位编辑技术等具有前沿水平的研究领域,与导师、学生和其他合作者一道取得了多项系列性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在学校,他于近年开始已经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带了若干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糖化学领域的攀登“接力赛”。
不过,出于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繁重考虑,也因为团队科研经费充足的缘故,他的课题组曾在2021年4月(回国后入职北大的次月)、2021年6月、2022年1月发布“求贤”消息,招聘2-3个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的博士后人员。人员不足或团队不稳而需人手补充,成为他的心头之事。
作为博导,他承担了培养学生的担子,也形成了老师与学生的“命运共同体”,各自将“学术生命”交给对方,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相生相长。
而这一大任,他主要受益于自己读博和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时期的导师,传承于他们对于学生的提携与点拨、指导与启发。
在他看来,研究就是目标,育人就是过程,成果就是研究和育人的齐开双放。
可以说,作为北大的一位被委以担当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有着光辉的学术前途。
而一路成长为学术好手,他却是幸运的,且是顺畅的。
从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深造之旅,花五年读完博士、做六年多博士后研究的辛苦付出,换回的是一个生物化学领域的“高水平论文作者”创造家的崛起。
自2009年秋天至2014年夏天,在这段长达近五年的时间里面,洪森炼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跟随导师陈兴教授、谢灿研究员攻读博士研究生,并在最后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了北大毕业的一名“国产博士”。读博期间,洪森炼在2012年以第二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美国化学会志》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在2013年发表了两篇论文,分别以二作、三作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 ENGL.》(《德国应用化学》)、《J. AM. CHEM. SOC.》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刊登其研究成果与工作进展。
博士毕业后,洪森炼并没有立马进入一个研究单位去从事正式的研究工作,而是在导师的帮助下,做了两个阶段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一个阶段的博士后研究是在国内进行,仍然是在北大,仍然是同一个导师:曾经的导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兴教授,这段经历是从2014年7月博士毕业后开始的,到2016年年底结束时,长约将近两年半的时间,此间他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2014年第一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顶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这一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ENGL.》上,这算是他在该学刊上的“梅开二度”和“一炮打响”,并在2015年同样以一作身份在SCI期刊《CURR. OPIN. CHEM. BIOL.》( 《生物化学当代观点》)上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
从2012年他在国际一流学刊上开始崭露头角,到2015年他已经转身为一作身份,这几年的成长是迅速的,而期间5篇发文的背后都是其导师、通讯作者陈兴教授的质量把关。
随后,在学术大牛陈兴教授的关照和联系下,他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出国进行第二阶段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从2016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拥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美国SCRIPPS(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分子医学系,在导师吴鹏教授的率领下,洪森炼用四年多时间,在国外更具国际视野、更接近研究前沿的博士后研究员,在此期间取得了不少的原创性成果,也在国际一流学刊发表了一系列的高水平论文。
2021年3月,在欧美华人学者纷纷回流的高潮期,这位在学术道路上具备不竭动力的“欲望型”学者回国了,随即入职其曾就读的母校――北大。
自那时开始,他作为被引进的优秀学术明星级人才,回校就进入北大医学部,开始担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聘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导,显然是被寄予厚望。
从博士毕业、博士后工作告一段落到回到阔别多年的北大,他找到了蓬勃向上、向阳而生的美丽时光。
从本科到博士,洪森炼完成了从广度学习到深度学习的精彩一跃。
从博士到博士后,他完成了从深度学习到精进探索的漂亮腾起。
从博士后到研究员、研究型教师与博导,他正将其强劲的发文能力和研究能力转化为更大的科研推动力。
回顾这些年,在导师的有力护航与有为支持之下,洪森炼博士在国际一流学刊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累计在《ANGEW. CHEM. INT. ED. ENGL.》、《CELL CHEM. BIOL》、《NAT. COMMUN》、《CCS CHEM.》、《ACS CHEM. BIOL.》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仅在2020年有四篇代表性论文、2019年有两篇代表性论文引起国内外同行特别关注,而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几乎都是陈兴教授和吴鹏教授。
从事学术研究以来,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NATURECOMMUNICATIONS,F1000或CELLCHEMICALBIOLOGY等评述,尤其是在他以一作身份于2019年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ENGL.》上的论文成果被列入2020年的HIGHLIGHT IN NATURE: WORK/TECHNOLOGY & TOOLS,以及同样以一作身份于2019年在《NAT. COMMUN》上发表的论文成果入选《自然》期刊的2019《有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编辑精选合集。
而这些成绩的“功勋章”上,都刻着陈兴、谢灿、吴鹏的名字,当然也留着其学生和合作者的汗水。
成绩是过去的,未来是期待的。
出于对自己和团队的负责,也基于对已有研究领域的巩固和积淀,他对课题方向进行了科学梳理和规划,并锁定其课题组的发展方向――糖化学与聚糖化学及生物的跨界研究。
而他期望进一步发展新型糖化学分子工具,在研究“聚糖―糖基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方面获得进展,同时期待和研究团队人员一道深化研究,“侧重探索化学酶法外源精准操控聚糖的化学结构和聚糖介导的生物识别”,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索高阶糖型的特异性检测和外源精准干预该类聚糖所介导的疾病过程”,获得令人激动的发现,同时期待开展诸如探索疾病诊治的先导策略和开发早期药物等领域,力图在医药学应用相关的研究方面盛开瑰丽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研究是艰辛和快乐并存的。
令人艰辛的是过程的未知和结果的不可预料,令人快乐的则是进步的征途和成长过程中的一步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