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名家|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的“奥运情缘”

2025-01-19 14:20:53

他是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少年,是在工厂锻炉旁辛勤工作的打铁工人,是在异国他乡冰天雪地之中探索奥林匹克的学子,还是北京冬奥会众多奥运工作者的导师。他就是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际比较体育学会执委、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究理事会(OSC)理事任海。

1950年出生于大西北的任海从小就热爱体育运动。在儿时放学后,任海几乎每天都会抱起皮球和同学们在户外挥洒汗水,往往踢到天黑,球都看不见了才在家长呼喊吃饭的声音中回到家里。长大后的任海在甘肃武威,成为了县办工厂中的一名打铁工人。工厂中的他在锻炉旁打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工作之余,任海在厂里、省里运动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1972年,任海因体育特长,获得了去北京体育学院(1993 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习的机会,在两年的学习时光中,原来单纯热爱体育运动的任海逐渐意识到“体育”二字不仅关乎强身健体和胜败,它是培育人们品质的载体,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北京体育学院的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任海体育知识,搭建起了专业化体育学习的知识框架,更让他感受到体育领域的丰富内涵和挑战。

1978年,在我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后的第一年,当时在西北民族学院担任体育老师的任海,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体育学院。“那时候的研究生考试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学校所有研究生专业加起来只有44个名额。”回想起当年考研的这段经历,任海至今仍印象深刻。与本科期间相对稳健平缓的知识框架搭建不同,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随着更加专业化的体育学习研究,任海发现了这一研究领域所蕴含的无穷魅力,深刻意识到体育既有深奥的理论基础,又是大众文化。

随着对体育领域的深入学习,任海深切地感受到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在当时社会上是不被理解的。1981年任海毕业留校工作,此后通过体育学院、体委、教委的层层考试,获得了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加拿大学习的宝贵机会。“什么?体育还有理论?还要出国学习?”当任海表示出国是为了学习体育理论时,当时体检大夫大吃一惊。这段小插曲再次使任海意识到让人们了解体育精神含义和普及体育知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随后任海顺利通过了国内的培训和托福等英语课程。但真正在加拿大学习时,任海却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纯英文的课程。谈起初到国外的窘境,任海打趣道:“我甚至怀疑我学的到底是不是英语”,当时的他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面临的巨大压力。

“不管什么专业的课我都会去听,教室里学生换了一批,教授也换了一批,唯独我一直在。”凭借着咬牙坚持的狠劲,任海通过4个月的“练耳朵”,翻过了语言障碍这座大山,成功地融入了国外的英语学习环境中。

此后任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异国他乡学习交流了一年。这段时间的学习也让任海萌生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经加拿大学者的推荐,再加上此前在学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任海很快就获得了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任海的博士论文课题是《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体育的比较研究》。为了挖掘古代希腊体育与古代中国体育之间的异同之处,任海读了很多关于古希腊人文、历史文献。古希腊奥运会作为古希腊体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任海在学习中与奥运结缘,对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价值观等概念有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任海那时也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去奥林匹克的发源圣地希腊看看”。

加拿大的博士学位一般需要5到6年才能完成,而任海只用了4年。“我读得很努力,”回想起那段在异国他乡的求学时光,任海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时候经常整天泡在图书馆,有时候看书看入迷了都没注意图书馆关门。最后发现自己被关在图书馆里还要叫保安开门把我领出去。”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不仅打开了任海的眼界,更让他从此与奥运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1988年,任海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几年后我国首次提出要申办奥运会,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呼吁申办国家在高校开设奥林匹克课程。想要开设课程就离不开教材,可当时国内没有一本有关奥林匹克的教材。于是任海义不容辞地牵头编著了中国高校第一本奥林匹克教材。

“当时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家都知道,但说到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这些概念时,好多人就都一头雾水。”任海说自己与当时的团队也是一边编一边学。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中国也逐渐与国际奥林匹克组织有了越来越多的来往。

1994年,一份传真邀请发到北京体育学院,发信人正是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这份传真面向全世界的奥林匹克学者,邀请他们参加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举办的一个研讨会。

作为受邀学者的任海第一次认识了多位国际上知名的奥林匹克学者。同年在巴黎,任海以唯一一位中国受邀学者的身份参加了国际奥委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在这他结识了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院长,这位院长邀请任海前往希腊奥林匹克学院讲课。

当任海双脚踏上了魂牵梦绕已久的奥林匹克圣地――奥林匹亚。“第一次站在古希腊奥运比赛场地上,我的内心有一种朝圣的感觉。看到顾拜旦墓碑的时候感到难以抑制的心潮澎湃。在奥林匹克遗址肃穆的氛围下,一草一木都和我学习过的理论融到了一起,周遭的一切都‘活了过来’,我仿佛看到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员们就在我的身边参赛。”任海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94年,在任海的参与下,体育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作为载体,美国、加拿大、希腊、巴西、德国等国的学者都曾来此与我国的学者进行交流学习,深化了与国际上奥林匹克学者们建立的联系。任海还和来自巴西的学者合作编著中英文对照的奥林匹克读本,国际奥委会原主席雅克・罗格亲自为这个读本写了序言,还把这本读物送给了世界各国的奥委会。这些经历让任海意识到奥林匹克价值是永恒的、无国界的。它是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种族聚集在一起进行沟通的平台。

随着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任海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国际上的奥林匹克学者们递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相聚北京,讨论奥运火炬接力等筹办事宜。通过奥运这个平台,实现了无国界的交往。

“怎么能让孩子们接受?怎么通过体育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在编著2008年北京奥运会面向国内中小学生的奥运读本时,这些问题成了任海面临的“拦路虎”。在参编过程中,习惯于学术论文语言的任海,为了让孩子对奥运文化感兴趣,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坚持寓教于乐的理念,通过故事、漫画、图片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读物的可读性,拉近了奥林匹克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任海还找了不少中学生和小学生,面对面地听取他们对读物的意见。

“如要吸引100个人参加体育锻炼,就要20个人接受专门训练,为吸引这20人接受训练,就必须有5个人具备创造非凡成绩的能力。奥林匹克运动立意不在于龙争虎斗,供大众消遣,而是激发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整个社会的参与。”通过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经历,任海更加真切地理解了顾拜旦这段话的含义。运动对人类社会公益、人类精神、人类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而言,奥林匹克可以实现“催化剂”的效果,从而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任海又一次投身到了奥林匹克事业中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2年冬奥会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河北省冰雪产业蓝皮书》《河北省冰雪活动蓝皮书》等多项编制工作,并积极参与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等相关主题的论坛。

北京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任海认为我们有责任对奥林匹克运动贡献出独特的中国力量,要继续深化奥运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更要和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奥运是要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核心理念,由此展开,为政治服务、为经济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这其实也和现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完全契合的。”

任海的学生投身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线工作中。有的走访无数校园,有的在电视上进行冬奥知识宣讲,有的活跃在冬奥会现场……看到自己的学生为奥林匹克事业发光发热,任海表示仿佛自己也在现场一般,甚至比自己亲力亲为更高兴,“我一个人能够做的事是有限的,但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传承中所蕴含的力量却是无限的”。

对于本次冬残奥会,任海也分享了自己对于残疾人体育独到的思考与见解:“残疾人不应该与正常人分开,往往我们提到残疾人,第一个想法都是先治疗,然而正确的方向应该是以残疾人体育来促进社会包容性建设。”本次冬残奥会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契机与载体,“我们在残疾人体育赛事中寻求的不应该是康复或者励志的榜样,而是把握好冬残奥会这一契机,在全社会推广包容的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进步。”无论是夏季奥运会、冬奥会亦或是冬残奥会……奥林匹克展现出的鲜活生命力与其多元化的深厚底蕴都如同火炬般指引着任海在这一事业中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从一个人、一本书、一次会议、一个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出发,任海作为教育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将奥林匹克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推广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更让它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任海(1950- ),博士,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1981年获北京体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首席专家并兼任该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体育社会科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研究理事会理事,国际比较体育学会执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奥林匹克运动。主编过《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百科全书》等著作。获得过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中组部等六部委授予的“留学回国人员贡献奖”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