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11年支教后,网红老师侯长亮迎来了他的婚礼

2023-09-24 15:01:03

最近,网红支教老师侯长亮迎来了他的婚礼。

2022年8月15日,湖南邵阳,侯长亮过去在广西、贵州支教的几位学生,专程赶来当他的伴郎伴娘。这场婚礼,侯长亮和妻子雷宇丹期待了很久。实际上,从2020年领证以来,夫妻俩先后三次有过办婚礼的计划,都因为疫情而搁置。直到走下讲台,婚礼才如期举行。

这场婚礼,对于侯长亮和雷宇丹而言,不仅是一个仪式,也是新的人生阶段——就在一个月前,他们离开共同执教5年的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临别时,学生和家长们夹道送行,追着发动的车子跑了很远……

2011年,侯长亮大学毕业,先后赴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支教。2017年,他来到向阳小学。2018年起,他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记录支教生活,收获了42.7万粉丝、1060.3万点赞,也因此成为网红支教老师。2022年,因所在的山区小学撤校并点,侯长亮结束多年支教生活,回到了湖南老家。

11年的支教生涯,侯长亮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化。谈起未来的计划,侯长亮说,他们不打算再回去支教,“回去的可能性很小了。”

2011年,他还在湖南文理学院读大四,偶然看到全国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招募通知,这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侯长亮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有三兄弟,每年交学费,父母都要去借。为了供弟弟们上学,侯长亮的哥哥在初中就放弃了学业外出务工,“很辛苦,个子小小的。”

有过切身体验,侯长亮想为也在乡村里生长的孩子们做点事。但是,他也面临赚钱养家的责任,临近毕业的日子里,他反复权衡后,最后得出一个“权宜之计”:支教两年,然后再去找工作,“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是找份好工作,赚到钱,买套好的房子,买辆好的车,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总是缺点什么。”

广西河池大石山区尤齐小学,是侯长亮支教生涯的第一站。那里石漠化(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很严重,孩子们上学放学,需要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小山。第一次站上讲台,他紧张到说不出话来。那时,侯长亮怀疑过自己的决定,自嘲“普通话都说不好,怎么能当好老师呢?”

但忙碌的教学生活很快冲淡了这些担忧。由于师资不足,老师们需要一个人“承包”一个班,负责所有科目的教学。

侯长亮支教和学生们 图据央视

那时候,最让侯长亮难受的是,当地的家长对于学习的不重视,“虽然之前做过很多功课,但还是被辍学率震撼到了。”

为了把孩子们留在学校,侯长亮不断去家访,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是那段时间的家常便饭。可劝说带来的效果有限,很多家长并不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

两年过去了,侯长亮的努力起了作用,虽然有15个孩子选择不再读书,但他负责的班级辍学率比其他班都少。

“其实孩子们是舍不得学校、老师的”

之前在广西河池大石山区支教,侯长亮每个月的收入只有88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几乎都用在了教学工作当中。尤齐小学的学生,不少孩子家里贫困,无力负担文具等支出,侯长亮自己在广西募集笔、本子、球等学习用具。

由于快递只能寄到县城,侯长亮需要在周末跨越几十公里的路程,自己把学习用具运回学校。每次往返都要一天,有时没赶上车,还得在县城住一晚。侯长亮算过,取快递花在吃饭、住宿、坐车等方面的钱接近一两百,只要取三四次,一个月的生活补贴就见底了。

支教老师们微薄的收入和艰苦的环境,是师资不断流失的因素之一。2022年7月,在回顾自己的支教生涯时,侯长亮感慨,乡村的学校,尤其非常偏僻的地方,想留住好的老师越来越难。

相对的,学生们也在不断流失。家庭条件富足一些的,会想办法让孩子去教育资源更好的镇里、城里上学,家庭条件不那么好的,则往往更愿意让孩子辍学。

据侯长亮说,在给家长们做思想工作时,他学会了用更务实的方式进行引导:孩子多读一点书,学东西更快,就算以后还是出去打工,“起码工资高一些”。

2013年,侯长亮准备离开尤齐小学。“我想,是不是能以其他方式帮助孩子们,或者以后再回来支教?”最后,他决定去深圳。

送他走的那天,侯长亮坐在靠窗的座位,学生们齐唱《再见》。歌声一起,他的眼泪“哗”地就流了下来,而学生们也在哭。

到深圳工作以后,学生们送别的场景反复在眼前浮现,在度过了两个月的“城市生活”,攒下3000块钱后,侯长亮决定回去。

其实孩子们是舍不得学校,舍不得老师的,这也是侯长亮在离开之后,又回到尤齐小学再次支教的原因。

带过第一届,侯长亮有了教学经验,也更能游刃有余地拉住要辍学的孩子。

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下了课,侯长亮把时间花在做家访,以及陪孩子们做农活等方面。言传身教,他对教育的重视,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们和家长。即使后来侯长亮离开了广西,他教的那一批孩子,也一直顺利读到初中毕业,没有一个辍学。

2015年,侯长亮被评为“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突如其来的关注,让他很不适应,“偏远山村有很多老师坚持了很多年,我和他们比起来算什么?”侯长亮决定离开广西,前往贵州毕节。

在毕节执教两年后,因为学校要来8名专业老师,侯长亮于是再次启程。他觉得自己应该去更需要老师的地方——云南昭通市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

2017年,和同样有支教理想的网友雷宇丹会合后,两个人背着大包,踏着泥泞的山路,走向了这所偏僻山村里的小学校。

严格来说,向阳小学是一个教学点,只有一到四年级。在侯长亮和雷宇丹到来之前,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上课铃、升旗,老师们也不知道课间休息应该有多长,全部都是凭感觉。上课的地点就在两个村民家中,四个年级接近一百五六十个学生,只有三个老师,总会有一个班要轮空出去放羊。

长期缺乏规范的“教学”,孩子们学习基础很差,也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也听不懂,学不会。”侯长亮说。

侯长亮在向阳小学给学生们上课

在向阳小学,侯长亮和雷宇丹教了五年的书。这五年里,发生了很多变化。侯长亮和雷宇丹互相爱慕,2020年,在学生们的见证下,两人结了婚。婚纱照就在学校操场里拍的,婚房则是把一间空置的教室隔成两间,里间住人,外间当办公室。

侯长亮开始整理记录自己这些年来的支教见闻,用视频的方式呼唤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侯长亮觉得,自己接受的教育,一直在推着他离开乡村。

读高中时,在外务工的哥哥看侯长亮英语不好,专门给他买了复读机,父母也希望他“考上大学以后有出息”。在侯长亮的意识里,读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不要当农民,“而且我读了大学以后,工作肯定是想在江苏、浙江一带找。”

直到支教之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始松动。侯长亮看到过许多公益组织的宣传,都会带上一句“希望你们努力读书,走出大山”,但他觉得这句话还缺了一半,“走出大山之后,不要忘记家乡。”

在侯长亮看来,乡村教育本来是为乡村造就人才,反而把人才造就“走了”,这是一种奇怪的矛盾。农村孩子读书的目的是离开农村、走出大山,帮助家乡、建设家乡的呼声之前十分少见。

有一次,侯长亮和一位代课老师去县里培训,坐的面包车上有三个小伙子,都是刚从上海、浙江打工回来的。聊起村子里的情况,三个人都表示不想回来。

这种观念的形成背后,塑造的力量无所不在。侯长亮认为,在他小时候,教材里有不少贴近农村生活的内容,尤其是插图,幼时的他都感到很亲切。如今的教材,他认为城市化元素较多。

他尝试过把一些当地风土人情融入教学,陪着学生们上山采过竹笋后,侯长亮以计算竹笋的价格出了乘除法的练习题,“春、秋两季竹笋,孩子去采去卖,采了多少斤,多少钱一斤,这是必须要(会)算的”。

言传身教下,有的学生萌发了回来建设家乡的愿景。他教过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人回家乡成为幼儿园老师。还有一些已经上大学的学生,在和侯长亮聊天时告诉他,自己也想像他一样,在大学毕业后去乡村支教。

侯长亮说,他希望能够有人接过他和妻子的棒。

这几年,乡村的改变越发明显。“三通”之后,侯长亮支教的云南昭通彝良县海子镇的村子里有了水泥路,随着控辍保学等政策对乡村教育的不断重视,一所所更完善、更优质的中心小学拔地而起。

向阳小学作为一个村级教学点,面临着被裁撤的命运。长达11年的支教,至此似乎迎来了一个不错的尾声,侯长亮觉得“是时候回家了”。

和当年毅然决定支教时不同,如今,他有了更多的家庭责任需要承担。结婚以后,父母不时会劝他回去,“你们也要考虑小孩了,在山村,住宿(也)不方便”。另一方面,父母的健康状况不如过去,母亲在家干农活,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侯长亮想着,如果回家,至少可以监督母亲不要太操劳。

回顾这段支教生涯,侯长亮说自己“不算什么优秀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能力有限”。

另外,经过这11年对偏远乡村教育状况的观察,他说,好的老师才是目前乡村最缺乏的教育资源。

2022年8月15日,湖南邵阳,侯长亮与妻子雷宇丹的婚礼现场,四位伴郎的白衬衫和黑西裤并不统一,四位伴娘则身着同样的白色伴娘裙。他们把两位新人环绕在中间,大声表达着对老师的祝愿。

穿着大红喜裙的雷宇丹,紧紧握着侯长亮的手,满脸甜蜜。身旁的新郎反倒显得有些腼腆,只是一个劲笑着……

侯长亮说,未来,他计划和妻子从事推广农产品方向的助农工作,同时将联系社会爱心力量,去支持优秀的老师到偏远乡村去,给乡村地区带去更好的师资力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