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河南人永远的噩梦

2023-10-26 14:53:19

很久没有特别关注过高考。对于我来说,高考已经过去很久,除了偶尔做噩梦外,与它没有交集。对于我女儿来说,她今年才四岁半,刚上幼儿园中班,高考毕竟也很遥远。

昨晚突然上了热搜的龙子湖事件,把我一棍打醒。2022年河南省高考人数125万,排名第二的山东省则只有80万,有些省份,比如海南、天津什么的,参加高考人数不过五六万人,还没有河南省滑档的考生人数的零头多。

我没有受过衡水模式的罪,最终走的学校也还不错,算是河南高考的赢家。虽然志愿报的不行导致人生走了弯路(往大了说可能会耽误一代人),但那是我个人的问题,不能让高考制度背锅。

我的高中母校当时走的还是纯精英路线,我那一届已经算扩招了,也不过10个班,不到500个人。号称管理向大学看齐,其实就是除了上课基本没人管。早上五点起床早读是不存在的,晚自习也是自愿的,学校甚至不鼓励女生留校上晚自习,理由是不安全,至于男生则请便。班主任的原话是:“男孩子嘛,坏人顶多拦着揍你一顿,女孩子还是早点回家去。”

高考的恐怖之处在于精神凌虐,而非肉体折磨。看起来,我每日悠哉悠哉,早上睡到七点多,下午(如果愿意的话)六七点就又踅回了家,比大多数同省考生境遇好一些,但我的精神依然数次濒临崩溃,几乎到了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眠的程度。

当时我在学校旁租房子住,外婆陪读,我好几次哭着央求她把她的安眠药分给我吃几片。后来她看我实在遭罪,真的给过我几片。再后来,高考过后,她告诉我,其实给我的不是安眠药,是维生素。不过当时走投无路,全然没想到不是安眠药,吃了后竟然好歹也睡着了觉。

再好多年过去,姥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如法炮制,无论她要什么药要的过量了,我便拿维生素给她。只不过我这些小伎俩,大概骗不过睿智的老人,她大概连安慰剂效应也享用不到,很是心疼。

人这辈子很难再碰到高考这样的极限施压,这是一场必须ALL IN,而且只许赢不许输的豪赌。别提什么复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复读生能走的比应届好的。当时我班里有个女孩,平常分数稳浙大争清北,结果发挥失常,不服再战,第二年只走了个普通一本。

以我现在对高考的认识,我不觉得她能上清北,清北吃的是天赋,非后天努力能弥补。当时学校里很少有人“考”上清北,有这个天赋的基本都走的奥赛保送路线。这个女孩已经是中人之资试图通过努力逆天改命的极限,最终却也只落得如此下场。头一年提着劲儿还能冲一冲,复读一旦泄了劲儿,立马被打回普通人原型,兼之报志愿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极度保守(那时候是估分报志愿),最终连个211都没走掉。高考对“非天选之子”们的残酷,可见一斑。

高中那几年,我父母对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考不上大学,只能回家种地。这话说得一点毛病也没有,我甚至完全不埋怨他们不懂心理学,不讲沟通技巧。因为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在那个连走个大头兵都要找关系,社会上连外卖小哥工作岗位都提供不了的年代,我的家庭的确给我兜不了任何底。任何对严峻残酷现实的美化都可能是有害,甚至致命的。

许多我这代的同龄人都会做这样一类噩梦。在梦中,我们突然回到了高中时光。完全不同于影视作品中的美好,如山的卷子堆在眼前,而我们的大脑一片空白,对着卷子如阅无字天书,立即陷入惊恐无措。直到梦醒,方还心有余悸心脏乱跳。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这么多河南人要想法设法润出去。因为如果我们不想办法润出去,那么高考将不止是我们的噩梦,也将是我们孩子的噩梦。

"这仗我们不打,我们的后代就要打。"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