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的审美性 - 中教数据

2023-04-23 10:29:22

关键词:修辞格;审美;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09-02 当代著名的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格就是偏离了语言和语用的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一些固定格式。从本质上来说,‘偏离’就是修辞格的生命,没有偏离就没有修辞格。”修辞的“修”的本义是文饰,也就是指调整和修饰的意思;“辞”指文辞和言辞,也就是指写出来的文章和讲出来的话。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就是语言的形象工程,语言的优美靠的是修辞灵活正确的运用,一篇好的文章是离不开优美语言的支撑,优美的语言犹如有血有肉的骨骼,有了修辞,语言就会变的更加优美,生动。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材料上的辞格(甲类):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意境上的辞格(乙类):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词语上的辞格(丙类):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章句上的辞格(丁类):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比喻能使文章和句子变的生动有趣,给人联想,创造想象力。恰当的使用比喻修辞格可以以喻明理,使道理浅显易明,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它往往兼备形象性和说理性。比喻用在文学作品中,能够以形传神,给人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夸张是为了表情达意,故意的把话说的超过现实中的意义,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渲染夸大的修辞方式。排比运用一系列形式整齐的语气,把相互关联的事象一口气说出来,具有气势磅礴之势。如果排比用的好则可形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之势……修辞可以用来凸现优美环境,可以形象展示人物动作情感,可以生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创造出语言的变异美。呈现出审美效果。可见修辞的功能强大,能给语言增加无穷无尽的美。以上林林种种的修辞格,它们的形式不同,运用的方式不同,功能不同,给读者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效果。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意识与情感活动,是一种由主体对客体的认同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是两相碰撞而产生的情感火花。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渗透着这种活动。修辞格的审美性也是人类对修辞格运用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 一、修辞格创造出的形象美 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明亮起来。”形象美是修辞格运用所产生的重要美学效应。文学艺术依靠艺术思维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感染读者,这种功能除了靠形象化的语言材料的运用来完成外,丰富多彩 二、辞格创造出来的意境美 从美感心里活动来看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情感在美感意识中有机统一起来, 形成美的意境。情感性与形象性的融合,即思想感情与完美的艺术形象有机统一所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创造意境是文艺审美语体中辞格运用的又一显著功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用语言描绘形象的图画,反映现实和寄寓情志。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文心雕龙·诠赋》曰:‘体物写志’,余谓志因物见”。“志因物见”和“体物写志”都是说作者的情志寄寓在所描述的景物中。文学作品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往往要借助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利用汉字形体修辞手法写景状物,达到神形兼备,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对联创作中较为常见。生出“言外之意”、“景外之景”,产生委婉含蓄,别具一格的修辞。 三、修辞创造出来的情感美 文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从而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文学的这种美感作用必须通过优美和谐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来实现,因而作为语言表现手段之一的修辞格的运用,往往具有一定的情趣性。所以,在文艺语体中如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就能使人耳目一新,增添情趣。 在《故乡的榕树》里,我们读到“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语言,也不是诱人的微笑,只是默默的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恋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恋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可见榕树已经代表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成了母亲的象征。这样的修辞运用仿佛让我们摸到了一颗怦然跳动,怀着对故乡思恋和眷恋的赤子之心。在茅盾《风景谈》中,我们读到“沙漠驼铃”,那“茫茫一片”的沙漠, 整个空气在哄哄的响着,发出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坪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了“黑线”,微风送来铃铛“叮当叮当”的 “柔声”,昂然阔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队”加上那“长方形像猩红的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庄严、抚媚”的感觉。从这些精彩的修辞格中,让我们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博大的胸襟。在《荷塘月色》中那“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轻雾等叠字的运用,立即描摹出一副美景图,又给人一种音韵美,将“荷叶”比作“婷婷的舞女的裙”,化静为动,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将荷花的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响的名曲”,通感的运用,让人体会到一种和谐的美。 自古就有一句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而在一篇文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曹石珠.汉字修辞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摘 要: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加工的艺术。达到美的境界,给人以美感,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修辞的追求。修辞格是具有特定表达形式和特殊表达效果的语句结构格式,是语言艺术话的重要手段。关键词:修辞格;审美;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09-02当代著名的王希杰先生认为“修辞格就是偏离了语言和语用的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一些固定格式。从本质上来说,‘偏离’就是修辞格的生命,没有偏离就没有修辞格。”修辞的“修”的本义是文饰,也就是指调整和修饰的意思;“辞”指文辞和言辞,也就是指写出来的文章和讲出来的话。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就是语言的形象工程,语言的优美靠的是修辞灵活正确的运用,一篇好的文章是离不开优美语言的支撑,优美的语言犹如有血有肉的骨骼,有了修辞,语言就会变的更加优美,生动。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即材料上的辞格(甲类):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种;意境上的辞格(乙类):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词语上的辞格(丙类):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章句上的辞格(丁类):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8种。比喻能使文章和句子变的生动有趣,给人联想,创造想象力。恰当的使用比喻修辞格可以以喻明理,使道理浅显易明,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它往往兼备形象性和说理性。比喻用在文学作品中,能够以形传神,给人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夸张是为了表情达意,故意的把话说的超过现实中的意义,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渲染夸大的修辞方式。排比运用一系列形式整齐的语气,把相互关联的事象一口气说出来,具有气势磅礴之势。如果排比用的好则可形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之势……修辞可以用来凸现优美环境,可以形象展示人物动作情感,可以生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创造出语言的变异美。呈现出审美效果。可见修辞的功能强大,能给语言增加无穷无尽的美。以上林林种种的修辞格,它们的形式不同,运用的方式不同,功能不同,给读者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效果。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意识与情感活动,是一种由主体对客体的认同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是两相碰撞而产生的情感火花。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渗透着这种活动。修辞格的审美性也是人类对修辞格运用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一、修辞格创造出的形象美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明亮起来。”形象美是修辞格运用所产生的重要美学效应。文学艺术依靠艺术思维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感染读者,这种功能除了靠形象化的语言材料的运用来完成外,丰富多彩 社会科学期刊 的辞格的积极运用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读《长江三峡》,抓住“瞿塘险过百牢关”“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等等,这些运用了修辞的优美语句,形象的刻画出瞿塘峡的“壮美”,巫峡的“秀美”等形象特征。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两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把江花的“红”用“火”来比喻,使读者马上感到了红色所带来的热烈。“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对初春江水的视觉感受,诗人用“蓝”强化了对“绿”的感受,从而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景图。《辞海》是这样解释通感的:“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作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词极具修饰功能,尤其与因视觉印象而产生的许多表达更是密不可分。通感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极为普通常见的心理现象,反映在语言体系中(如文学作品)亦有惊人的相似。例如:风车风马不弛去,蜡烛啼红怨天曙”《燕台四首·冬》奔驰如马的雨,飘忽似风的车,都无法负载自己去追寻已经杳然失去的恋人,天河欲曙,烛泪啼红,通过运用将视觉移就于听觉的通感,曲尽极致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缠绵悱恻的感受。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语红。可以看出这两句诗经历了两次通感,第一次:月——凉,由视觉转到触觉,第二次:鸡声——白,由听觉转到视觉,使人觉得清凉的月光把地上的万物都染白了,当然鸡鸣也不例外;遍山的枫叶好像连鸟鸣都带上了红色,意境非常优美,给人以丰富的遐想和朦胧美的享受。二、辞格创造出来的意境美从美感心里活动来看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情感在美感意识中有机统一起来, 形成美的意境。情感性与形象性的融合,即思想感情与完美的艺术形象有机统一所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创造意境是文艺审美语体中辞格运用的又一显著功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用语言描绘形象的图画,反映现实和寄寓情志。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文心雕龙·诠赋》曰:‘体物写志’,余谓志因物见”。“志因物见”和“体物写志”都是说作者的情志寄寓在所描述的景物中。文学作品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往往要借助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利用汉字形体修辞手法写景状物,达到神形兼备,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对联创作中较为常见。生出“言外之意”、“景外之景”,产生委婉含蓄,别具一格的修辞。三、修辞创造出来的情感美文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从而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文学的这种美感作用必须通过优美和谐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来实现,因而作为语言表现手段之一的修辞格的运用,往往具有一定的情趣性。所以,在文艺语体中如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就能使人耳目一新,增添情趣。在《故乡的榕树》里,我们读到“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语言,也不是诱人的微笑,只是默默的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恋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恋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可见榕树已经代表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成了母亲的象征。这样的修辞运用仿佛让我们摸到了一颗怦然跳动,怀着对故乡思恋和眷恋的赤子之心。在茅盾《风景谈》中,我们读到“沙漠驼铃”,那“茫茫一片”的沙漠,整个空气在哄哄的响着,发出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坪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了“黑线”,微风送来铃铛“叮当叮当”的 “柔声”,昂然阔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队”加上那“长方形像猩红的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庄严、抚媚”的感觉。从这些精彩的修辞格中,让我们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博大的胸襟。在《荷塘月色》中那“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轻雾等叠字的运用,立即描摹出一副美景图,又给人一种音韵美,将“荷叶”比作“婷婷的舞女的裙”,化静为动,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将荷花的清香比作渺茫的歌声;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响的名曲”,通感的运用,让人体会到一种和谐的美。自古就有一句话: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而在一篇文 农业经济论文 章中修辞格的精彩应用能给文章带来美的提升,仿佛也给文章穿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羽衣,让读者们更能在视觉、听觉、嗅觉上得到心里上的冲击,这就是修辞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4]曹石珠.汉字修辞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6.[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矿业工程论文 [6]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