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龄越大的学生,想象力反而越匮乏?

2024-03-18 15:18:55

听过以前的老师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位教育专家前往一所知名大学,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圈,然后问大学生们:“同学们,这是什么?”

班级中的大学生一下子懵了,这位专家到底想干什么?提问现场,没有一个大学生举手发言,于是专家根据班级花名册指名回答,被叫到的同学回答的答案惊人一致:“这是一个0。”

带着失望,专家离开大学校园,前往一所重点中学问同样的问题,结果互动现场虽然不像大学课堂那么冷清,但学生的答案也是出奇的单调——

“这是英文字母中的O。”

带着复杂的心情,专家离开这所重点中学,前往一所农村学校的一年级教室,他指着画在黑板上的小圆圈问一年级的学生——

“孩子们,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

“这是老师生气时瞪圆的眼睛!”

“这是我妈妈给我绑头发时用的橡皮筋!”

“这是外婆过生日时妈妈给外婆买的手镯!”

一年级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专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孩子们的答案太给力了,但萦绕在心头的一个问题让专家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年龄越大的学生,想象力反而越匮乏?一年级学生都知道的那些答案,为何中学生、大学生的答案会有这么大的缺憾?是什么限制了后者想象力的发挥?

有人说,可能是他们书越读越“成熟”的缘故,你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学生和中学生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才算是真正的“标准答案”;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受到“标准答案”的束缚,所以低年级学生的答案显得“天马行空”、灵性十足。

比如你问中学生或者大学生“雪化了变成什么”,他们的答案十有八九会是“水”,但低年级小学生的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雪化了变成春天!”“雪化了变成爸爸的笑容!”“雪化了变成鸭宝宝的乐园!”……为什么会这样?单一的标准答案对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的束缚“功不可没”!低年级小学生“太年轻”,没有接受各种“标准答案”的“毒打”:在批改卷子的时候,很多老师会根据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批改评卷,除了“水”之外的其他答案,全部打“×”,以后这些原本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还会说出其他“乱七八糟”的答案吗?

很多时候,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绑定”在一起的,当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时候,也可能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低的征兆。出卷子的人在命题的时候,那种模棱两可的题目完全没有必要定下唯一的答案,否则必定会蚕食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像上面这道题目,学生如此作答,家长这样点评,如果你是老师,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