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双减”推进的大背景下,上海长宁区联合一起教育科技以“智慧作业”为起点,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采集日常作业、单元作业、随堂练习等过程性学习数据,支持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堂练习和课后三点半等多场景多类型作业的常态化使用,融通多场景学情数据,全面地构建学生学业数据画像,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教学管研的“三力评价指数”探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该项目获得了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的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为报道文章《数字化如何推动教育变革》部分节选。
在上海,长宁区部分学校正将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升级为“纸笔同步系统”。
纸是略做预处理的普通纸,笔是书写体验与圆珠笔近乎一致的特殊笔,不仅能保持学生传统书写训练,避免使用屏幕对视力的伤害,还能在学生使用时采集内容数据之外的行为数据,实时生成学情分析,供老师精准教学辅导。
比如,从学生答题的速度和顺序,可精准判断哪些知识点学生理解比较吃力需加强,哪些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只需对个别学生单独辅导。通过执笔力度和用笔情况,也可分析学生在书写时的心理压力状态。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告诉记者,老师们现在上课“心里十分有底”。该重点讲授哪些知识点?重点辅导哪些学生?哪些学生“没吃饱”?哪些学生“没吃好”?哪些学生适合布置拓展类作业?哪些适合提高类作业?哪些适合巩固类作业?……所有答案有“数”可依,一目了然。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让困扰教育多年的个性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有了解决途径,也给教育经验不占优势的新学校、年轻老师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机遇。
以基座建设为中枢,让有限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变单点突进为齐头并进。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以上海某区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换了购买服务模式后,之前用于一所学校定制开发一套个性化系统+应用的成本,就能覆盖支撑全区所有学校数字基座建设的费用,甚至还能结余部分资金,用作应用开发的奖励和采购,推动新应用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应用会在基座被广泛复用、完善、迭代,不好的会沉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而且,基于真实需求产生的应用,对老师的黏性更强,将大大推动基座的常态化和系统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