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发布过一项“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乡村“中学教育教师”“小学教育教师”也位列其中。
很多人好奇,“教师”这个职业算是众人眼里的香饽饽,为什么也会出现短缺呢?
其实,教师岗位短缺现象一直都有,在一些大城市可能并不常见,但是在一些城镇、乡村,教师短缺现象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
作为一个群体,乡村教师这一岗位无疑具有"稳定性",但乡村教师个体却具有明显的"强流动性"。
乡村教师可以说是农村教育"活的灵魂",是农村学生睁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镜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从多个老师的反馈中可见端倪。
在一篇题为《只有畜牧局没给老师布置任务》的文章中,作者写道:在当前情况下,对于一个老师来说,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写教案、批改作业、管理学生之外,他们还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写学习笔记和工作报告。为了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他们还要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大赛。
不少青年教师在进入带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理想走入现实后,面对过大的工作压力和过于繁琐的工作内容,都难免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消极情绪。
在一线大城市,教师编制带来的安稳性、较高的待遇和受尊重的社会地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依然是人人都想的“香饽饽”。但是,在许多小县城、乡镇,乡镇初中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平均要比城市和县城晚近两年,照看的孩子也远远多于城市的教师。
教育的地区差距,将乡村教师的岗位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一是“没人去”,年轻教师择业时考虑到发展机会,根本不会将乡村教师放到职业规划中;
二是“留不住”,即使有年轻教师为了教育理想或者稳定编制来了乡村,也容易被繁琐、高压、待遇差的工作内容泼冷水,最终依然选择离开乡村。
谁来给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年轻教师留不住,直接的后果的就是教师团队的老龄化。
之前的“30年弹性退休”的退休政策里,教龄满30年,年龄满50岁就可以退休。但现在男性要求60周岁退休,女性要求55周岁退休。所以越来越多的高龄教师还在坚守岗位。
据调查,一线教师的平均年龄还在逐年上升,预计已经超过了40岁。这种情况在一些偏远山村学校、县镇学校尤为突出。
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曾经说过:“有些地方教师的待遇还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很难招到优秀的教师。青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现有的教师水平也不够高,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教育质量不能保证。数百万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一部分能够留下,很大一部分不能长期留在农村。”
老教师们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同时又和孩子之间有过大的代沟,师生之间交流困难。此外,身体状况也让他们力不从心。50岁以上的老教师,本来身体机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更不用说长期教学带来的静脉曲张、腰痛、颈椎病、眼部疾病、胃病、咽炎等等职业病。
于是不少老教师向学校申请减少课程任务,只教授少量副科。一个老教师,只能当半个教师来用,这无疑使得乡村教育的“教师荒”雪上加霜。
随着问题的暴露,对于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现状的改善也一直在进行中。
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计划》提出多个措施,包括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央“特岗计划”招聘工作启动,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今年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6.7万人。
这些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国教师报》曾刊登了一位乡村教师的文章《30年荣誉证来了》,这位执教乡村30年的老师如此说道:“心里“喜悦”或“激动”之余,我也萌生出非常不崇高的想法:荣誉证书能干啥?人们尽管嗤笑或者批判我的卑微,但我只想说,三十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让我学会了波澜不惊。”
可能这就是教师吧,因为热爱脚下的土地,所以愿意为之燃烧一生。看着一个个孩子的走出去,足以弥补心里一角的遗憾。
教育家于漪曾说:“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唯有教师的处境好起来,才会有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团队,才能提高国民教育水平。
近三年,全国计划招聘特岗教师人数呈递减趋势,这一定程度说明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招聘特岗教师已由增加数量向优化结构与质量转变,乡村教育未来可期!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