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阜阳一位母亲因孩子中考成绩不理想,撕下儿子满墙的奖状。8月7日,当事女子吕女士告诉极目新闻,儿子刘宇(化名)从初二开始成绩下滑,从墙上撕下奖状是想激励他努力。“撕奖状的时候,我告诉他高中再把这面墙贴满。”吕女士称,撕下的奖状她已保存,至于丈夫说不让孩子继续上学只是气话。对此刘宇表示,523分是他初二以来最好成绩,对于母亲撕奖状,他并不生气。(8月7日 极目新闻)
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所以将其以前的奖状全撕下来,用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甚至表示希望高中能够再次将墙贴满?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勉励,不如说是对孩子的双重伤害。而这双重伤害的来源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其态度。
第一重伤害,是将奖状撕下,这是在执行一种无声的谴责。能理解母亲对于孩子成绩的重视,以及对于孩子成绩下降的一种着急,甚至想要借以前的荣誉来勉励他的初衷,但方法应该选对。一味地将从前的荣誉与现在的成绩做对比,暂且不论以前的知识是否比现在简单、获得荣誉更为轻松,单纯从父母的态度本身来做对比,便是不公平的。对于考试的失利,部分家长会担心孩子受挫,尽可能给予安慰与引导。而部分家长则会将其作为不努力的结果,对孩子宣泄自己的不满。长期以往,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清楚该事件的家长在平时是怎样的态度,但从此次事件来看,此刻他们属于后者。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表示了不满,用过往的荣誉将孩子的双手束缚,将谴责的态度用“激励”来掩饰,难免有些偏颇。
第二重,是希望孩子高中再把这面墙填满,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于中考失利的孩子而言,看到母亲将过去自己取得的荣誉撕下,父亲则直言其不必读书,难免让孩子备受打击。这种行为可能让孩子产生一种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的心理,因为自己的学习已然成为了一种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成绩好便家庭和睦,成绩不好则满地鸡毛。这种颇具暗示性的行为,孩子能从中读出什么不言而喻。坦白而言,这次的失败并不失为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如果选对了方法,不仅能教育孩子要勇于面对挫折,培养其受挫能力,更能让其明白失败并不是终点,成绩也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选项。
诚然,面对孩子成绩的下滑,父母感到担心实属正常。然而不去细究深层次的原因,不去了解为什么成绩从初二开始下滑,而是把奖状从墙上撕下来的行为难以令人理解。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他们常常选择将想法深埋于心。这个时期的家长应该更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其自信心的搭建。一个简单的行为,一句简单的话,对于家长来说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很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
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对父母是否也应持证上岗议论纷纷。虽各有各的观点,但显而易见的是,大部分人对于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的行为表示不满。在提倡孩子就应该从小教育的今天,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何尝不需要教育呢?理解是沟通的桥梁,对孩子、对家长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