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应羊城晚报留学“保录取”报道:将促进留学服务市场规范发展

2024-06-22 14:19:22

7月23日,羊城晚报推出独家报道《只要给钱,就能进世界名校?》(详见羊城晚报7月23日A3版),深刻揭露了目前部分留学机构违规开展“保录取”业务的现象。报道推出后,新华社、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等多家平台转载,“揭秘部分留学机构保录取真相”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达216.9万,引起舆论热议。

目前,留学机构已经采取市场化运作。“根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2012年,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由教育部调整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2017年此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市场主体可自主开展留学中介服务。2013年,在教育部指导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成立,作为全国性留学行业组织,引导行业自律,规范留学市场,发挥监管作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以下简称“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介绍道。

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表示,对申请造假或涉嫌违规的留学中介机构,一经发现,将通报市场监管和公安机关进行查处和整治。教育部门通过留学行业组织和相关渠道发布提醒,并将相关机构纳入留学服务行业黑名单。

接下来,教育部将进一步正确引导留学消费。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表示,留学服务分会建设的“出国留学服务平台”于今年初上线,发布留学中介机构白名单,向社会公开留学服务业务和流程等,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此外,教育部还表示,将采取措施促进留学服务市场规范发展。按照留学服务行业标准及合同示范文本等开展留学服务机构认证,向社会推荐诚信服务机构,防止个别机构过度承诺,混淆视听。

根据羊城晚报此前报道,当下留学“保录取”分两种业务,分别是“世界名校保录取”和“合作办学保录取”。“世界名校保录取”项目大多数以提供虚假或注水的海外学籍成绩单为方法来进行操作,“合作办学保录取”项目大多数则以虚假的海外学籍成绩单申请海外高校录取通知书,再拿该录取通知书来申请国内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录取资格,走合作办学的录取通道。那么,对于造假申请材料“保录取”的留学乱象该如何解决?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秘书长印凯。

印凯坦言,目前社会上个别留学机构确实存在造假申请材料从而实现“保录取”的业务和行为。“简政放权后,留学机构从几百家增长到几万家,但机构良莠不齐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印凯指出,由于自费留学完全属于个体行为,其申请过程很难进行有效监管。“不同于国家公派留学的严格审查制度,‘自费留学’指‘学生提供材料请中介帮忙申请海外高校’,这一申请流程不会经任何部门审核,部分中介机构便在其中弄虚作假。”

印凯指出,造假材料的留学“保录取”造成的危害是深远的。“国外高校普遍采取综合评价的录取方式,不唯考试成绩论,给造假材料的留学‘保录取’提供了空间。这种‘保录取’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同时,也给我国的出国留学造成信誉上的危机。”印凯表示,“对于家长来说,短期内可能孩子拿到了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但从长期看,孩子去不匹配自身实力的学校上学,对孩子的成长反而可能是很不利的。”尤其对于内地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造假材料的留学“保录取”,印凯严肃指出,“此举已经涉嫌严重违规,同时扰乱了中国正常的国际教育交流秩序。”

那么,这种乱象该如何破解?印凯表示,造假材料的留学“保录取”日益猖獗,需要“多管齐下”,共同治理。他指出,对于教育领域来说,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功能,对留学机构采取有力的监管措施,将涉及造假的留学机构列入“黑名单”,同时,对留学机构开展正面的引导,督促结构合法合规经营。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与境外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将境外院校在中国的招生机构纳入监管体系中。同时,内地的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要加强与境外院校的联系,严审申请者的资质。

“各地教育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可以协同联动,共同开展对造假材料的留学‘保录取’业务的治理和整顿。”印凯强调,“我们要抓住一起、肃清一起,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留学生态。”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印凯建议在选择留学机构前,家长和学生要先登录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的“出国留学服务平台”,查看留学机构“白名单”。如果家长和学生对和中介机构签订的合同有疑问的话,可以上传到服务平台上去,由平台进行审核,提供指引,防止家长和学生上当受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