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这意味着从今年9月1日开始的秋季学期,劳动课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
眼下时值暑假,在“双减”的背景下,苏城的家长、公益暑托机构纷纷将劳动教育加入了孩子的暑期计划,在家学做蛋炒饭,社区开展农耕课,暑托班上做木工……暑假,既不给孩子增加更多的学业负担,又能够让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社会教育,这让专家们也纷纷点赞。
“同学们,你们再在外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在湖边、桥墩上、植物根茎上发现一团团粉红色的颗粒状物体,它颜色还挺好看。可你知道吗,这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对水生植物有很大的破坏力。”昨天上午,苏锦街道大观名园社区的社工陶莎正在向孩子们介绍福寿螺卵。
眼下正是福寿螺繁殖高峰期,江南的不少水岸边都有福寿螺卵。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种外来入侵生物,并且能够随手清理掉这些福寿螺卵,大观名园社区邀请了孩子们一起参与到清理福寿螺的社会实践中。在小区荷塘,陶莎用一根钳夹对准了攀附在荷花茎叶上的粉色螺卵,熟练地将其夹碎,并顺势将捣碎的螺卵倾入水中。陶莎在演示的时候,几个调皮的男孩子已经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纷纷抢着钳夹,准备大展身手;而一旁的女孩子则是数着福寿螺卵数量,为男孩指点方向,“这儿荷叶上有一个!”“桥墩上也有!”而一旁,陶莎也为孩子们准备了网兜,帮助孩子一起,将荷塘里的成年螺体打捞出。
“姐姐,那我们为什么要清理福寿螺/呢?”同时在该社区上托管班的陈韵如已经和陶莎相当熟识。面对这个问题,陶莎索性将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同志请到了社区,为孩子们讲解福寿螺的危害。
陈韵如是金阊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告诉记者,以往暑假她都是被父母送到辅导班,而“双减”政策之后,父母为其选择了社区托管班,“我感觉比以前还‘忙’了。”陈韵如告诉记者,减少了“语数外”,她多了“蛋炒饭”,“我妈给我布置学做菜的作业,还要我学种花……”
每天早晨,父母上班后,陈韵如就来到社区,与社区能人金玉平学浇花、培土、种花;而回到家,陈韵如又要把母亲下班带回家的菜“拾掇”。“把黄瓜切片,鸡蛋打散。”妈妈要求她当天做一个黄瓜蛋汤。经过一个月的训练,陈韵如的“刀工”已经大大长进,尽管还是切得不均匀,但是已经不需要母亲在边上一直叮嘱“当心手”。
陈韵如的母亲告诉记者,“孩子不仅需要成绩,更需要学习之外的技能。”在陈母看来,学习劳动技能本身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她说,“暑假,孩子在社区和社工学灭螺,与邻居学种花,回家学做饭,我希望孩子能够在劳动中度过假期,并有所收获。”
陈韵如的母亲并非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她的理念得到了教育心理学专家的认可。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首席苏老师”卜雪梅向记者介绍,我们学习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劳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本不应该脱离学习。
卜雪梅眼下也正在全市多个公益暑托班任教,她在工作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暑托班开展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也本身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卜雪梅说,“孩子天生好奇,充满探索欲望,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需要手脚并用,而在劳动教育中,孩子能得到新的技能,并获得更多成就感。”
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区开始接受并开展劳动教育,为孩子的“技能点”点满――汇翠社区征集到了老农的旧石磨,带着孩子一起尝试“转石磨豆”;花窗博物馆也为孩子们开放,欢迎学生亲手体验用老工艺制作榫卯木凳。
“学习和劳动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多接触一些农耕课程,去和大自然有一次深层次的交流,这点我非常赞成。”民俗专家柯继承为劳动教育“点赞”,他表示,学习劳动技能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同时能够对自然变迁有更具体的感性认识,另外还能丰富人文知识与民俗文化,“古人说‘耕读传家’,能让我们的孩子有安身立命的基础、有知书达理的品行,两者并行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更为饱满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