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同事李志红老师写的一篇关于师生关系的美文,引发了她的同事、学生、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尤其她那种充满大爱、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理解使人感动,让人钦佩。她在不经意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多少年来一直温暖着那位学生的心,激励着他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生活。
这篇文章中的场景,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我曾经是数学教师,很少当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基本上都是在课堂内。由于任教两个班,多的时候有120多名学生,教学任务很繁重,其中尤其以批改作业本为最。每天课后都会布置作业,120多个本子,倘若一个本子需要改2分钟,埋头批改不移位,怎么着也得需要4个小时。如果布置了3~4道几何题,批改时既要顾及图形,同时还要讲究书写格式与逻辑推理,那么120多份作业批改下来需要5小时左右是普遍现象。加上后来“奥数”进入社会与校园,更加大了数学的难度。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数学难学,没有情趣,不爱它,不想学。
学生喜爱数学者少,害怕者多。以至于觉得数学老师高冷,不爱这门课,则不爱这门课的老师,反之亦然。
面对学生的反应,我钻研得最多的是授课技巧,如何将枯燥的数学课讲得通俗易懂,鼓励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后,再学正方形时,通过对比,发现它很完美,居然具备了上述各种四边形的性质。于是我就巧妙地总结道:由于正方形的特殊性,让我们尤其喜爱它,它无愧于四边形中的精品呀!学生在笑声中便记住了。
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上课纪律很好,我乐此不疲。但学生与我并不太亲近,有点敬而远之。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一位中年男子,报出姓名后,我很惊喜并认出他来。来者应该是80年代中期的学生,他是专程来看望我的。在交谈中,得知他当年在我手下读书时,我给过他一次至今难忘的美好记忆。他说:自己当时是班上的学习中等生,由于小贪玩与不自信,二者恶性循环,在数学课上少有发言的表现机会,加上他腼腆的性格,偶尔也会举举手,但从来不敢举高。曾经有一次,我布置了一道课堂几何练习题,写完题目,画好图后,给了学生一小会儿审题与思考的时间,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演板。他说当时自己鼓足了勇气,也想上台试一把,而我恰恰点中了举着手的他,他走上讲台,很顺畅的完成了题目,自信地走下来,回到了座位上,等待着我这位老师的评判。结果他受到了我的夸奖,我说他通过认真审题,思路清晰,从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图形,运用了所学过的定理,经过严谨推理,顺理成章的得到了需要求证的结论。书写规范,无懈可击,完成的漂亮!听完我的评价,他兴奋得脸颊通红。
这一件事使他的自信心大增,从此爱上了数学课!他原来成绩平平。经过努力后考上了高中,毕业后再考入军校。现在转业至地方,就在当地的一家银行任职做管理工作。
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我的一次不经意的认可与鼓励,给了学生如此大的动力!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是这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好评!我感到很惭愧:我们老师面对上百号的学生,由于工作量繁重,我们的目光往往习惯于关注着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是尚未开窍的、上课常做小动作的所谓“差生”。认为关注了“两头”的学生,便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时常忽略了处于中间地带的学生,而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如果当初我能一直关注、他们,这批学生一定会早一点振作起来,早一点入门。也许将来他们能走得更远,也能见到最美丽的风景。
联想到我邻居家的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小琴,曾经有一位在幼儿园一起玩大的发小,上学后又是同班的同学,课后形影不离,快乐无比。可是我某一天看到小琴时。她脸上不见了快乐,萎靡不振,目光滞呆。我以为她病了,问候了一句。她非常沮丧的对我说:“好朋友疏远我了。因为班主任找她谈话了,叫她别跟我玩,免得我影响了她的学习”。我心中一沉,面前这个失去了快乐的小琴,让我心中隐隐作痛。现在可能她的发小暂时学习比她优秀一点,可是她才四年级,就被贴上了“学习不好”的标签,甚至发小因此而不敢再跟她玩。对于小琴来说,这可是双重的打击啊!这一种由外界带来的阴影,又将伴随她多少年呢?
我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属性,有了深深的领悟。在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渗透中,育人应该是教师的更重要职责呀!
庹必凤,笔名碧凤,退休教师,曾经是下乡六年的老三届知青。热爱读书,70岁开始学习模特走秀,乐于尝试没有经历过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