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爸爸的求学路

2024-06-06 15:34:36

编者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前期,“学习强国”开展“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主题征文活动,金山区司法局将其作为“树家风 促党风 强作风”重要平台和载体,动员系统人员从个体的角度讲述了普通中国家庭的奋斗故事,其中1篇被“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录用。近期,金山区司法局将择优通过微信平台刊登部分优秀作品,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国家时代变迁图景的“大变化”,旨在引发集体共同记忆和共同情感,传美德、扬正气、树新风。

上世纪六十年代,爸爸出生在一个中部省份少数民族聚居的山沟沟里,到底有多么山沟沟呢,就是从他们村走到邻村的集市需要近1个小时。早年没有修路的时候,去赶集要用扁担挑着满满两箩筐的菜翻过好几座山。如果要到乡政府那就更远了,只走路便要近4个小时。他们那个年代流行说“成分”,当时家里就是典型的“贫农”,成分很好,但这样的“成分”也代表着家里很穷,揭不开锅的穷。爸爸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2个弟弟和1个妹妹。爷爷奶奶下地干活的时候,人还没有灶台高的爸爸就要踩着板凳给弟弟妹妹们做饭吃。

爸爸的小学是在村小读的,离家特别近。每年清明回乡扫墓的时候,我也会去爸爸读过书的村小看看。说是小学其实只有一栋三层的教学楼,操场也就是教学楼前面的一块红泥地,甚至都不是水泥的。一下雨,操场就成了泥水坑。不过好在,乡下的孩子是不缺运动场地的,爬树、满山疯跑都可以满足他们。听他说,他当时不仅成绩很好,而且很会玩,虽然个子不高,但却是“孩子王”“风云人物”。爸爸最喜欢、最擅长的科目是数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他会主动借高年级的数学书自学,而且不放过书上的每道题。做题的时候他习惯把答题过程直接写到书上,结果书像是“鬼画符”一样乱糟糟,他却很满意。

后来爸爸顺利考入初中,去了县城。县城离家大概36公里,每天只有一班车,没办法当日往返,于是刚满12岁的爸爸开始住校。每周末回家一次,不知道是为了省钱,还是因为没赶上车,他不止一次地走路回家,从白天一直走到晚上,那段路铺了石子,还算好走。但从乡里到村里就只有泥路,想要抄近道就只能爬山。但山上只有窄窄的刚刚能过一个人的泥“路”,之所以叫“路”纯粹是因为人走得多了,但用我的衡量标准来说,那个“路”和荆棘灌木丛没什么区别,根本无从下脚。所以爸爸说起他走路回家这件事时,我既震惊又心酸,我不知道原来一个人为了读书可以吃这么多苦。除了身体上的苦,还有生活上的。因为没钱打菜,爸爸会从家里带些咸菜拌饭,有时连咸菜也不舍得多吃,一点点菜要分成好几次吃。不过好在学习上,爸爸一直是骄傲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得瑟”。虽然是山沟沟里的孩子,但成绩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从小学到初中,我以为爸爸的求学路已经够苦、够坎坷了,但传奇的还在后面。

升入高中后,在成绩方面爸爸还是一如既往的“得瑟”,直到高三的某一天,爸爸的班主任叫他去办公室“私聊”。班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再努把力呢,专科有机率能考上,要是放松警惕,连预考你都过不了。爸爸说他当时心比天高,完全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甚至转过头就跟自己的好朋友立FLAG:“什么专科,我根本看不上,我要考就考本科。”但在那个年代能考上专科就已经很厉害了。我们县城每年考上专科的不到20人,考上本科的那更是一只手就能数过来。带着这样的自信,时间转眼来到高考。不得不感叹经验丰富的老师就是洞察力和预见力强。不出班主任意料,爸爸预考顺利上榜,但高考栽了大跟头。这对爸爸的打击很大,甚至第一次产生了自己究竟是不是读书这块料的疑问。要知道在成绩上,他一直是有股傲气在的。爸爸的落榜也让村里人失望,开始传言,这个村是怎么都出不了大学生了。虽然失落、痛苦、不甘心,但家庭的窘况让爸爸难以向爷爷奶奶提出复读的请求。

就这样,爸爸开始了新的旅程,成为了一名乡村民办老师,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爸爸说,当老师的这五年里他不断地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可能恰恰是老师的经历,让他能从更高、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梳理所有的知识,把握脉络,从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五年里他反反复复地跟台下的学生说要好好读书,其实也是对自己说。慢慢地,他想与其每天督促别人好好学习,还不如督促自己。于是,在经历了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后,爸爸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的决定——复读。是的,为了跳出“农门”,他选择时隔五年后复读。不用爸爸多说我也知道,那个时候选择复读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又有多大的阻力。

复读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第一关就是复读学校。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学校不肯收他。没办法,他只能去找当初苦口婆心劝他的班主任。好在班主任听说他要复读,深受感动。在班主任的帮助下,他顺利入学。第二关是学费,爷爷早些年出工,受伤压断了腰没有收入,能借的亲戚已经全都借了个遍。现在就只能找朋友们借钱读书。好在爸爸的朋友们慷慨相助,借粮、借钱、借宿舍,复读这事儿算是定下来了。爸爸复读了两年,一反往常他很少说起他复读的日子,只一件事他提的最多。当时他借住在一位朋友的宿舍里,经常读书读的累了倒头就睡,朋友每每下班回来的时候,爸爸都是在睡觉,但他从没有质问过爸爸,仍然常带着爸爸出去改善伙食,并鼓励他。我特别感动于他们深厚的友情。我想爸爸不提他复读的苦日子,但常提起这件事是因为,那些困难的日子是朋友们陪着他、帮着他一起度过的。

两年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那年的暑假是爸爸最开心的日子,他终于完成了跃“农门”的目标,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本科,拿到了改变命运的“入场券”,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村里为之震动,在升学宴上送来了贺匾,直到今天这块贺匾还挂在老家的堂屋正上方。爸爸考上大学的消息也在原来授课的学校传遍了,听说也有几位和爸爸同样遭遇的老师深受鼓舞,选择了复读。

再后来,爸爸北上武汉求学,日子仍旧艰苦。为了省钱,4年本科只回家了2次......但我想这些苦对爸爸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之前的经历早已练就了他坚韧的心智。前几年,爸爸抽调为一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基层干部,从年龄上早该退居二线的他,又冲上了一线,在乡村这座大学校里继续着他的求学路。

(备注:本文作者为侗族,该文已被“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录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