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偏远地区站岗,忍受孤独;于万米云端翱翔,担负国土防空;在城市中心执勤,守护“烟火气”。一代代军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虽默默无闻,但无怨无悔。
退出现役,寻找人生下一站,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也值得期待。“八一”建军节之际,记者采访了三位退役军人,多角度展现退役军人在不同岗位上继续发光的风采。
“人生的价值不取决于你有多少财富,而是你为集体办了多少实事好事。”这是退役军人许永柱的人生信条。
1985年,他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踏入军营,并于1988年在部队入党,直到1989年退役。4年的部队经历,塑造了他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退役后,许永柱一直在大榕村委会担任村干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把整整33年的峥嵘岁月都奉献给了家乡,为把家乡建设好、发展好,带领乡亲们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倾尽全力。
“身为党的干部,就要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干好事,不然觉得有负‘共产党员’这个称号。”自从担任村干部起,许永柱便不敢有所懈怠,他先是摸清了村民的经济情况,然后结合帮扶政策给予各种扶持。
他依然清楚记得,199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电白大雨滂沱,一户困难户的住房漏雨特别严重,泥房摇摇欲坠。这户人家的中年壮劳动力都外出就业,只剩年迈的老人和妇女小孩留守,情况非常危急。
“看到这个情景,我特别难受,希望安置好这户人家。”上门察看的许永柱初步安置好几人后,冒着雨跑到了镇政府,向相关工作人员做了简单的汇报,随即又回到现场了解情况。没过多久,镇政府根据政策帮这户人家建起了一间水泥钢筋平房。
“他们家现在生活过得不错。”许永柱告诉记者,电白区妇联资助这户人家的女儿读书,现在她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其家中还养了不少猪,生活蒸蒸日上。
大榕村还有一名50多岁的村民,因为各种原因直到中年才结婚,妻子是再婚并已育有两个小孩。为了让他们的小孩能够尽快迁移户口,享受当地的扶持政策,许永柱积极走动协助他们办理了户口,孩子在当地上学也得到了资助。后来,该村民不幸患了重病,许永柱又通过梳理政策想方设法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该村民感激地拿着大阉鸡上门道谢,被他婉言谢绝。“其实我也只是根据政策来帮助你,我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许永柱向该村民解释,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帮了他大忙。
从成为村干部的那一刻起,许永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
大榕村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村,过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田闲置。军人出生的许永柱,面对家乡的落后局面,总感觉有一种要改变的责任感。
大榕村虽然偏僻,却土地肥沃,许永柱想到了种植水果致富这条路子。他盘下村民丢荒的土地,开始试种黄金百香果。
种植业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于是他便请专家来上课,与科研所合作,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会科学管理方法。同时,他以“精美包装+高品质水果”的销售方式,成功打通高端路线,产品供不应求。
据许永柱介绍,当年他种植的百香果专供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先富起来的许永柱并没有忘记父老乡亲,鼓励大家利用荒地种植水果,并无条件地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品种理念。成功的例子和经验摆在眼前,家家户户开始尝试种植各种水果。水果种植业的成功,鼓舞了村民致富的士气。
据悉,自2009年许永柱担任大榕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大榕村以党建引领动员村民成立了永秀、许洋洋等5家种植合作社,种植了300亩圣女果、300亩红心石榴、250亩百香果。随着水果种植业的发展,大榕村“水果之乡”的名号越来越响,为70余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但传统种植业有不可控的风险,说到底还是看天吃饭。”许永柱告诉记者,借助新建的沉香博物馆带动效应,村里将一半的水果种植土地转用作发展沉香产业,降低农业风险。
为了让产业带动经济,许永柱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土地入股、出租方式,引进外地老板到大榕村投资,办起沉香苗圃和沉香加工厂。在给大榕村带来集体收入的同时,这些苗圃还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还能学习沉香嫁接、种植的技术。
目前,与大榕村合作的苗圃有十几个,沉香苗畅销广西、海南等地,每棵售价13元―18元,前景乐观。
如今的大榕村已不仅仅是“水果之乡”,还是名副其实的“沉香之乡”,成功打造了“一村一品”。
“现在沉香产业比之前的水果种植业更有发展前景,更乐观。”看着给群众打好的路,许永柱乐呵呵的。而他也从“水果书记”向着新的更大的方向前进,继续当好群众的领路人。
一群身穿蓝绿迷彩服的青葱少年列队集合,在7到21天内从整理内务、唱军歌,到队列训练、练习军体拳、3公里徒步、真人CS野战等,全方面体验军事训练和生活……从南部战区空军退役后,吴怡华在电白创办起了第一届励德少年军事夏令营,开展中小学生国防教育。
“少年军事夏令营还挺火的,有不少珠三角的家长专门把小孩送到我们这边参加培训。”吴怡华说。
少年军事训练营之外,她还在树仔镇开办了一家幼儿园,投身幼教。园区面积达3500平米,是茂名市一家市级规范化幼儿园,秉承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致力于让孩子勇敢、自信、有活力。
在吴怡华看来,虽然自己扎进教育行业有偶然因素,但对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却始终有着清晰的想法。“退役军人理应发挥优势,更好担起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
2016年,还在上大学的吴怡华毅然决定去当兵,并如愿成为了南部战区空军的一员。2018年9月,她拿下了优秀义务兵退役回到校园,继续完成学业。
2019年大学毕业后,吴怡华回到家乡,在树仔镇办起了课外培训机构。进入教育行业,对她而言还是偶然的机缘。
“其实那会就是探索,还没有形成规模化。”2020年,校外培训机构进入整顿期,吴怡华感受到了行业的动荡。当年9月秋季开学前,吴怡华便将培训机构转型成了一所幼儿园。
“就转了个弯。”吴怡华用转弯来比喻自己做下的这个决定。但事实上,这个弯转得很及时。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37次提到“培训机构”,并明确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弯转对了,但吴怡华也深深体会到办好幼儿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有东西都要求规范化,因为与孩子挂钩,无论场地还是设施等,跟机构完全不是一个标准。”教育行业并不是她的本行,但通过自己努力,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与认可。办园两年,学生数量从当初的46人增加到现在接近300人。
“我想办不一样的幼儿园。”在幼儿园的发展上,吴怡华想结合自己退役军人的身份继续摸索,“让幼儿园在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的教学中融入更多军事元素。”
如果说开办幼儿园是吴怡华进入教育行业的起点,那么发起少年军事冬、夏令营则是她开始思索自身优势与教育需求相结合的一个成果。
“现在很多小孩是独生子女,受互联网的影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了父母头疼的一个问题。”吴怡华从身边事例发现,当下因管教方式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孩子容易出现沉迷手机、拖拉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抵抗力差等问题。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孩子教育的需求,2021年,吴怡华发起了第一期励德少年军事冬令营项目,在封闭式军营管理中,让6―13岁的少年体验不一样的军事训练科目,包括体能训练、消防演练、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课程在内的24项行之有效的技能。
“冬令营的教练团队都是退役军人,通过转业培、选拔、考核上岗,有丰富的军事教学能力。”吴怡华告诉记者,冬令营一期按7天、14天或21天进行军事课程设置,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除了教育行业创业者这一身份,吴怡华同时是电白区第二届人大代表。她了解到当兵时的班长雷鹏成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国防班全职教官,并探索出一整套“大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后,产生了推动退役军人进校园的想法。
2022年3月,她提交了《关于让优秀退役军人走进我区中、小学校园的建议》,提倡优秀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团体进入中、小学校园担任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加强学生国防安全教育。2022年7月,她的建议得到回复。
6月14日,国家多部门印发《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要求》,明确指出支持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并指出各地招聘教师时,可面向退役军人单列计划。
“其实很多校长向我提出过,让退役军人进校园帮忙上国防教育课的想法,就是缺乏指引落地。”吴怡华认为,国防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技能课、体育课、科学课等一系列课程,完全可以实现一整个学期教学学习。
“这些都是我想继续去做的事情,也舍不得放手。”吴怡华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退役军人加入进来,做好国防教育。”
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梁春光去了一趟广州参加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返程时,在广州南站的候车厅,自认此次考试没戏的他如此坦白内心感受:“人嘛,就是要折腾。”
2021年1月,梁春光在祖国最南端的南沙群岛站完最后一班岗,退出现役回到家乡电白,转业成了当地邮政的一名大堂经理。
凭着在部队锻造的一股韧劲,短短3个月内,他把支局一项业务从倒数做到了前三名,获得公司表彰。
考证成了他的下一阶段目标。“我想尽快真正地进入邮政行业,可以从事柜员、理财、支局长等岗位,为服务乡村振兴做更多实事。”梁春光说。
梁春光自小就听作为参战军人的两个叔叔讲述打仗的故事长大。2004年,此前在工地度过了一段枯燥无味的生活后,他决定参军入伍。
16年的军人生涯,梁春光从青岛到南沙群岛,留下了3个高光时刻――2007年入党,2017年通过选拔登陆南沙群岛,在祖国最南端站岗,2020年荣获三等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6年服役期满,2021年,梁春光申请转业回到家乡。“同期转业的那一批人中,我的考核分最高,可以优先选择工作岗位。”梁春光没选镇上单位的事业编,而是看上了当地邮政的一个岗位。
“从‘海军蓝’到‘邮政绿’,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小时候,梁春光家开了小卖部,经常帮助左邻右舍收邮件,一来二去之下,他便与邮政员熟络起来。
参军后,每年回到家乡休假的梁春光,仍经常看到邮政员下乡服务的身影。在他看来,邮政员与自己在部队服役并无两样,都是在为人民服务。
虽然回到了地方,但梁春光身上那股冲劲从未减少。2022年5月,他刚成为三角圩支局的一名大堂经理不到半年,在大堂里看到有个小孩突发“羊癫疯”。为了防止小孩咬伤自己的舌头,他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手塞进了小孩的嘴里,并抱起小孩坐上保安的摩托赶去最近的医院。到医院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被咬伤。
“当时我打心底感受到作为‘好心邮政’的一分子,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们的一种担当。”梁春光说,其实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在部队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在梁春光看来,邮政人对执行力的要求和军人也很相似,日常工作中要求严格遵守纪律,保质保量落实完成目标和工作。“和部队一样,上下一条心,定好了目标和方向,大家就拧成一股绳,同心同力向目标前进。”这种“一个也不能落下”的团队意识,让他在三角圩支局找到开启下一段精彩人生的动力。
进入电白邮政工作后,梁春光积极发扬邮政“走进千家万户、讲遍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深入街道、社区、村民、商铺等,全心全意做好邮政服务工作。目前,他已经走访过周边商户1047户,了解商户日常经营难题,为他们开通微邮付收款码,解决日常销售资金结算、查询、管理等问题。
中国邮政电白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梁春光在2021年12月入职三角圩支局的时候,三角圩支局微邮付推广业务在25个网点里排名倒数。2022年1月,梁春光开始接手该项业务,带领同事积极推广,仅用3个月时间就将业务排名做到了前三位。
此外,在践行邮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上,梁春光深入走访农村农户,上门服务群众客户70多人次,特别是走访有资金需求的农户,通过提供信用贷款120多万元,解决农户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和销售难问题。同时推进乡村普惠金融服务,为偏远村委设立便民助农取款点,让群众取款更方便。
梁春光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5月,他被推荐参加中国邮政电白公司支局长的后备人才竞聘,并顺利入选。“一方面是因为业务能力,一方面这也是对退役军人的一种信任和期待吧。”梁春光认为。
对于自己目前取得的这些成绩,梁春光仍十分理性。“听同事说进入邮政半年多时间,就能干成我这样的并不多。”7月,3个网点支局长的竞聘结果出炉,梁春光的名字赫然在列。在考虑一番后,他主动提出了放弃竞聘。
“我才刚来没多久,阅历不足,能力水平又有限,即使选上了也会有人不服的。”梁春光觉得,这是一个团队,互相不服就无法深入开展工作。
工作之余,梁春光开始全力备考银行从业资格、基金从业资格等证书。“我要先达到银行从业的基本要求后,再稳扎稳打走好下一步路。”
梁春光把这个过程看作竹子生长,前4年默默扎好根基,从第5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