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美国优待,毅然归国填补行业空白,现已是双一流大学院长

2023-09-16 15:07:02

泱泱大国,资源充沛。我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拥有丰富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等能源储量。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何更好运用现代科技辐射油气资源发展,成为难点。2018年,国内外资源能源领域第一个人工智能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由长江大学1982级校友肖立志教授担任首任院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立志教授的科研岁月,感悟石油人背后的坚守。

肖立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测井专业,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教育部非常规油气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PETROLEUM SCIENCE主编、地球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人工智能学院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主席等。研究领域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井下核磁共振波谱学与波谱仪,石油石化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场景。

迄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中外文专著10部;获中外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国内外特邀学术报告百余次;学术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共计150余人。获国际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家协会科技成就奖。

1962年,肖立志出生于湖南省新邵县,从小他就表现出不一样的灵气。在那个生存都是问题的时期,欢乐的时光对于肖立志来说并不多。由于他学习用功,成绩在班里非常突出,在当年高考录取率仅有5%的情况下,肖立志脱颖而出,被江汉石油学院录取,成了勘探系的一名学生。“可能是因为我的数学和物理都比较好,所以放在矿场地球物理,这样一个对数学、物理都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来学习。那个时候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肖立志说道

在大学期间,肖立志除了学好专业课外,还经常跑到图书馆阅读大量的科学家传记,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学家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当时的科学热潮,还让他迷上了核磁共振测井研究,以此为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198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的全国矿物与岩石物理性质研讨会上宣读了他的研究成果,并作为优秀论文正式出版。

虽然核磁共振优点很多,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技术与市场都不成熟,它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科毕业后,肖立志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其间他还到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用两年时间系统学习了相关的数学课程。

随着国外井下核磁共振的逐步成熟,他终于在1990年等到了继续钻研的机会。在北京一个关于岩石物理的大项目的会议上,他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受到了专家们的青睐。

从此他开始了对井下核磁共振技术的系统研究,产出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的同时,也打开了肖立志的国际视野。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英国皇家学会资助他到诺丁汉大学继续深造。到了英国没多久,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更是抛来橄榄枝。

即使在海外发展得十分顺利,但肖立志依旧归心似箭。他说“当时心里面老想着,因为我们一直是在国内成长起来的,我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国内的,这个对我一直心里面是一个潜意识的影响,要回国。”

2002年,肖立志放弃了在美国百万级别的高薪,回到祖国,他决心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石油行业填补井下核磁共振这一前沿科技的空白。

自此,他在知名高校工作了18个年头,取得了数十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为国家培养出了100多位硕士以上的急需人才。

从2002年的一片空白,到与哈佛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中国在学界内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肖立志也明白,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科技的未来需要创新,中国的未来需要创新。要做原创性的工作,就必须探索最新的领域,学习更新的知识。这或许就是促使肖立志在2018年接下建立人工智能学院重任的原因。

因为在这里,他看见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他想带领新一代青年学子,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新科技,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时光荏苒,肖立志从科研新人到海外深造;从归国教授到清华新生;从大学院长到哈佛课堂,正是凭借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在学术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在科学的前沿阵地耕耘。他对更高的山峰充满期待,并不断探索和攀登,因为他知道,那里还有更美的风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