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上清华,前两代学土木,孙子辈为啥改了行?

2023-10-29 14:32:32

三代进清华,反映两大问题。福建考生何文焜的爷爷和爸爸都毕业于清华大学,但他却选择了与爷爷和爸爸不同的专业。一家三代都考进清华,靠的是什么?基因吗?三代人不同的专业选择,反映啥问题?跟风吗?听缪老师聊几句。

65年前的1957年,何文焜的爷爷入读清华,读的是土木建筑系的供热通风专业,学制五年;37年前的1985年,何文焜的父亲入读清华,读的是土木工程系的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学制五年;2022年,何文焜入读清华,他没有选择土木,而是选择了计算机。

有人说,一家三代都能考上清华,绝对是基因的力量。要我说,这是真不了解基因啊。

人类的基因是有强大的“纠偏”能力的,所以“一代更比一代强”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夫妻二人的智商都远超常人,基因的力量大概率会让孩子的基因往均值上靠一靠,“回归均值”的现象不仅在金融领域有体现,在社会领域也是一样的。

有人说,正是因为前两代人都是“清华人”,这才为第三代提供了资源和平台,第三代想不进清华都难,这不公平。要我说,前两代的资源和平台不可忽视,但这不足以保证第三代考上清华。

考进清华,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就进入了“清华圈子”,清华的圈子论文化和学术,一定是高端圈子,可是论财产和权势,恐怕就算不上顶端。清华毕业生的二代,能考上清华的屈指可数;清华教授的二代,能考上清华的凤毛麟角。如今的高考,能钻的空子几乎没有,“父辈是清华”,绝对不足以让任何人“继承清华学位”。

爷爷和父亲都是土木类专业的毕业生,何文焜却选择了计算机,这让很多人再一次开始唱衰土木类专业。要我说,土木专业变冷是现实存在的,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社会行业变化、工作环境待遇、高等学府守旧。

在清华大学所有本科招生方式中,土木工程在一些省份被列入了提前批,被放进了专项计划,热门专业通常不会有此“待遇”,而鲜为人知的是,提前批专业很难转入普通批专业,专项计划专业也是如此。

不仅清华大学的土木有些“冷”,土木强校同济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也都出现了“土木招生难、转出多”的情况。2022年,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河南的最低录取分比前一年低了103分;东南大学录取分数最低的专业是土木交通材料实验班;湖南大学更是搞出了一个“大新闻”。

社会行业变化方面,“大兴土木搞基建,拉动社会往前走”的阶段已经过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自然也就没那么旺盛了。民用房地产行业有些“萎靡不振”,高薪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同样加重了老百姓“土木过时、没前途”的认知。

工作环境待遇方面,土木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初比较辛苦,很难不与工地“亲密接触”,很难不与钢筋混凝土“成为朋友”,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对它弃如敝履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此前几十年行业内囤积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多数正当壮年,年轻人的上升机会并不多。

高等学府守旧方面,高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比较传统,很多课程多年没有变化,缺乏创新,无法让当今的学生们感兴趣。此外,力学等课程的难度也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同为土木学院的专业,湖南大学转出的98人当中,属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只有9人,属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有18人,合计占总数的27.55%,这是不是说明土木类的不同专业之间,也存在冷热之分呢?

此外,除土木工程学院外,“转出远多于转入”的学院,还有外国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而“转入远多于转出”的学院,则有金融与统计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

不得不说的是,社会上没有哪个行业会一直保持火热或者冰冷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终身在一个行业里面从事相对固定的工作,那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总会经历高潮和低谷。本科阶段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专业会在你毕业后转冷?这个专业也许会在10年之后进入寒冬?

我认为,选择专业切莫只看冷热,一定要全方位参考家庭的资源、自身的爱好。我认为,宁愿踏入一个极度热爱的冷门专业,也不要挤进一个不适合你的热门专业。后者反而会让你失去竞争优势。

三代清华,靠的未必是基因;不同专业,不能归因于跟风。你羡慕“三代进清华”的老何家吗?你对专业冷热的看法是什么呢?评论区等你的真知灼见。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在美留学教育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