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后,思考教育真谛为何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伫立在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花草园”)门口的那个正午。园内飘散出孩子们独有的香甜味道,铸铁大门静静闭合,光阴细碎又绵远地淌动。许多人称之为“最好的幼儿园”,而担起赞美的,正是园长胡华对儿童教育的深邃求索:将儿童置于历史与文明的轨迹中理解,重新发现童年的价值。
她不介意承认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保持着灵魂的纯粹与奔放,试图打造出让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理想国。在这里,教育被胡华视为一条意义之河,有童年的全部秘辛,也藏着人类文化源头的线索。小小的花草园化身一片葳蕤的森林,师生逐水而居,人与人、人与事物间都能平等对话、沉淀新的经验。儿童的生命力蓬勃彰显,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光华。
每年9月的最后一天,花草园都会迎来“秋游日”,赏秋、丰秋、储秋、晒秋,用属于孩子的方式串起童趣与敬畏并存的欢歌。我们拜访的时候,准备工作已经进行到最后阶段:晾晒的长条豇豆、红彤彤的山楂、裹着叶子的玉米……每个班级都透露出教师们不尽相同的巧思。胡华摘下一枚山楂擦来品尝,和孩子们分享果实的滋味;听大家讨论幼儿园里泡桐树上增多的美国白蛾幼虫,为他们延展话题添砖加瓦。
这不过是花草园里寻常的一天。孩子们在户外游戏,微汗的面颊上漾着真挚的笑容,眼里都是亮晶晶的“星星”。门厅入口处是胡华起草、教师讨论形成的《儿童宣言》——按照儿童生活的逻辑顺序,分章节列出一些重要的行为准则。疫情期间,胡华又做了修改和丰富,突出了“与自然相处”部分。胡华期待通过一份童真又庄重的誓言,帮孩子们日后无论走到哪里,“不仅能够在思想的上空飞翔,还能够在平实的生活中获得认同与接纳”。
强大的信念,源自承载思想的厚重。在美国访学期间,胡华经历了两种文化板块的挤压,反思后寻得教育的根基。她从道法自然中获得启发,形成自然主义的教育观,以此对抗工具理性思维:一方面遵循自然的规律,用自然环境影响儿童;另一方面帮助孩子用最本真的方式学习,拒绝破坏生活原本的流畅。自成一体的理念孕育出具备内生力的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最终落脚于复归教育的本质。
儿童需要过上一种“精心策划”的生活,但不是繁复布局的生活。在花草园,空间的设计是克制的,白色和纯木色组建了教室的肌理。主题墙上贴着笔触稚拙的记录,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所有信息,尚未开展的活动步骤会腾出位置,待实施后再完善补充。留白是给孩子留出思考的空间,也是强调将生活还给孩子,而非填满成人的手工。
生活化课程探索伊始,胡华和教师们就达成了共识:所有的活动,只要能在户外开展的就不在室内。春天踏青、秋天收获,他们关注节气变化,每月设置大主题,扎实地围绕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安排活动。孩子们结成项目组,探究大树、蚂蚁、影子、池塘……从天地汲取养料,焕发出丰沛的灵性。一周五天,课程按照“3+1+1”的操作模式固定下来。前三天是小组教学,通常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发轫,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和思辨。周四开展分享总结,以思维导图归纳、转化小组学习的信息,帮助幼儿尽可能将认知转化成能力、态度、情感与精神——后几者被胡华视为孩子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石,也是决定人生能否幸福的关键能力。周五则是最受欢迎的“畅游日”。
怎样能让孩子玩得更解放?早在10年前,胡华和教师们便做了大胆的决定:每周拿出一整天,孩子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师只是配合,命名为“畅游日”。一个孩子在这天快结束时说:“我今天太高兴了!高兴得都要哭了!”话语狠狠触动了胡华的心。
童年不可重来。“畅游日”里,孩子有权选择学习、游戏、交往的方式,随着活动的积累,整合和反思特征也愈发凸显,拓展着师生前四天的经验。几十年后,孩子们对幼儿园的记忆或许已模糊,但那份与生活融为一体的酣畅淋漓,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被认真爱过,备足面对未来的勇气。
2021年4月,三只金钱豹从杭州野生动物园“出逃”,引起了花草园师生的关注。话题的讨论发布在公众号上,引发幼教圈一轮热议。读者被孩子的智慧和慈悲深深打动,也惊叹于教师们提出核心问题的精准与深刻。
感知到同行的需求,胡华执笔,还原了这一课程创生的过程。在4月的课程主题生长月里,教师期待关注不同生活场景中儿童与世界的关系,金钱豹事件刚好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几轮探讨下来,他们从发散的童言童语里打捞出具有开放性和态度的五个核心问题。胡华用“FIAEE”法则来概括:FACT(事实),为什么三只豹子要从动物园出走;IMAGINE(设想),如果你是它们,离开动物园后你会去干什么;ATTITUDE(态度),面对从动物园出走的动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EXPERIENCE(经验),动物住在动物园之前是怎么生活的;EMPATHY(共情),如果你是动物,你喜欢住在哪里。
一位网友留言“如果换成怎么把它们抓回来、怎么防止再逃出,就完全是另一种局面了”,一语道破解锁课程的钥匙。儿童的认知多呈现碎片化,引发他们持续性分享和学习的重要他者正是教师。教师提问的视角体现出课程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探寻能走多远,这也是生活“化”的意义所在。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个化字意味着几个发酵过程。”胡华将第一步定义为提取。生活本身是松散的,教师需要提取出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真善美的初始经验,为孩子完整的理解和认知做好铺垫。第二步即拓展到儿童的生活领域中,折射出重要的观念转变。以花草园11月主题艺术创造月为例,起初,教师们设计了艺术活动、开办艺术展,“虽然玩得不错,但我们发现这不是儿童生活的常态”。美好的教育必须和真实生活镶嵌在一起,儿童才能掌握并迁移经验。意识到此,他们用叶子、鲜花、树枝等材料替代了戏剧、音乐、绘画,千姿百态的创作在一双双小手间绽放开来。走通了第二步,接下来就是将提取和拓展的对话、体验编织成课程文本。
编织是花草园课程实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就像编一条毛毯,将人类真善美的文化,同儿童的学习特征、情感特征以及当下兴趣编织起来。”搭建系统经纬网的背后,是胡华向源头探究,将思考锚定在儿童与文化和哲学关系的认识。
为了追随儿童的兴趣,花草园在教学楼前造了一条小河。在胡华看来,儿童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对水的依恋来自人类生命早期的生物印记,基于文化发展的规律改造环境,恰是幼儿教育的意义建构。夏末,孩子们针对是否扫除操场上的青苔开展辩论会,结论是好和不好皆为相对,既然青苔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不起眼的青苔升华为充满哲思的命题。儿童生活闪现的哲学韵味,决定了想要观察和走近他们,就要理解他们的哲学观。
当儿童对世界感到困惑,哲学就悄然萌生。胡华认为,儿童对生活和自己的思考是整体性的,具有一种哲学上的“混沌之美”,同深厚的本土文化呼应,花草园致力于培育的是“整全的中国儿童”。如今,生活化课程成了一枚业界符号,指向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变革:真正从文化的视角仰视儿童,塑造出饱含中国文化自信的幼儿教育,并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课程文本。“小儿事”绝非“小儿科”。
每一年年末,她都会向教师鞠躬予以感谢。“百川东至海,我们汇聚在一起,撞击出巨大的浪花。”胡华用河流的意象隐喻思维碰撞的激荡:幼儿园文化的河流一直奔腾向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的文化参与其中,滩地才会越来越宽阔。由此,教师也具有了文化质感,同儿童的智慧交相辉映。
几乎每个来花草园的拜访者,都会惊讶于教师强大的创造性。
“如其所是。”问及“秘诀”,胡华给出答案。如同课程要求教师不加评判地倾听儿童一样,管理者对教师亦少有过程性评价。以环创为例,教师按照本班情况布置,不以园长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强求一致,也不评价效果,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由。
不评价,是否会担心?胡华毫不迟疑:“不担心。”从教师的观察记录里,她发现教师的成长往往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开始。赋权管理的关键点,是将教师向上向善的一面激发出来。
“我发现了从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个星期状态特别糟”……每周二的教研是令人身心通达的现场,分享“巅峰”或者“跌落”都被允许。直面真实感受后,教师们共同商议解决困难的办法,各自找到下一步工作的目标。这种方式被他们称为“心田式教研”。与大部分强调专业提升的教研现场相比,胡华期待花草园的教研活动能够以情感为导向——当教师获得了更多舒展内在的空间,将会展现出源源不竭的活力。
“人的一生究其本质,是过得幸福自在,我希望他们获得那种自在感。”胡华的口吻轻淡,视线似乎穿透了远方。对她而言,教师需要跳出职业轮廓去看待生命的意义,当防御壳一层层剥去,逐渐蜕变出灿烂的光彩,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会吸引他们驻扎在园所。
真实自有雷霆万钧之力。2011年,他们在正对着门厅的墙上写下了“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作为儿童发展的线索和教育目标。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对自我的逐渐认知、对情绪的正确表达……构成完整的自己并非易事。在物欲炽盛、传统和现代社会范式剧烈冲撞的今天,如果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年龄渐长后难以信任自己、适应能力弱的弊端就会凸显出来。道理放之四海皆准,对教师亦如是。
胡华觉得,教育行业容易导致教师出现“虚体自我”,因为儿童在生活中总需要被照料,教师就容易产生“我很了不起”的幻觉。当“自我”无法达到预期,教师便会产生心理冲突,甚至怀疑生涯规划。不过,幼儿教师也是一种职业机缘,能够在反思中和自己的童年相遇。
“潜意识里是真实的自我,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生命底层逻辑里有些东西无法被别人接受。”一位新教师在教育笔记里写,为什么我和儿童之间的距离那么远,并做出分析。胡华给她点了个大大的赞,“我告诉她,你开始能够内窥自我,就是真实的第一步”。坦荡地把真我展平,欣赏它,接纳它,就是真实。接下来如何做?胡华的策略是“第三种态度”:不否认、不逃避,直面后翻墙而过,当自己生命的高手。有了心性的修炼,教师们脸上积淀下来的坚定清晰可见,他们写下自己的教育故事,由一线教育叙事出发,逐渐摆脱“我的教育由谁做主”的专业标准恐慌。
从实践视角看,教育叙事的价值在于,通过反复的思考与锤炼,教师拥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学观。近一年来,胡华和教师一起探讨、整理成果,共同走在叙事研究和教育哲学的路上,新的著述《幼儿教师的哲学观》即将面世。一位学者评论说,这是一条“风景各异的灵识生成与探索之路”,更是“通向教育职业幸福之途”。
胡华对松弛美好的生命状态极其迷恋。看到儿童和教师生命力旺盛,她会感动喜悦,流下热泪。“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无是处的人。”来花草园前,胡华在中国儿童中心工作,接触过特殊儿童,“当给予自由和爱,他们脸上的肌肉瞬间不绷紧了。他们就敢创造,敢跟你开玩笑”。松弛、耐心、温柔,都是她眼里特别宝贵的行业特质。一些教师离开后又回来,说在花草园了解到真实的教育,很难在其他地方工作,她也欣然接受他们的返回。
胡华愿意做“托底的人”。像大地一样,承接住万物的情感,去慢慢影响教师改变,这是胡华给自己的功课。
如果说有办学的担忧,人才缺口或许是胡华最大的“心病”。2017年,花草园被划为公办园,但不享受编制等一系列待遇,依然要自负盈亏。同工不同酬、职称晋升阻碍重重,诸多问题在非编教师身上尤为凸显。普惠后,花草园收入下降,教师的待遇发生了波动。
纵然胡华有着强大人格魅力,但大都市生活现实的坚硬,还是会逼退一些年轻教师的脚步。而对整个幼教行业而言,巨大的人才缺口始终存在。“中华女子学院原本是我们最大的人才库,学生非常优秀,但近两年学前教育的就业率不太理想。”令她焦虑的,还有行业社会地位偏低,加剧了持续吸引优秀人才的难度。
骨子里,胡华有种使命感,是属于一代人追寻理想的烙印。年少时期的她,喜欢读书,聪明也贪玩,从小在大学校园里长大,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出任中华女子学院的幼儿园的园长前,她教书、搞研究,经年的职业生涯沉淀了身上的不成熟,却没有磨灭掉锐气。母亲曾担任新疆财经大学组织部部长,父亲也是高校教师,哥哥是环保研究领域的翘楚,周围的叔叔阿姨都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中国脊梁”的形象深深拓印在胡华心里。位卑未敢忘忧国,胡华病倒过,又站起来,“为国家做点什么”,成了血脉里的底蕴。
“我得化为一件大容器,吸纳掉教师们的不安,把他们的感受化成一股清流。”如何帮教师们从压力中突围,获得走下去的底气?从个人的遭际里,胡华找到了人与人联结的纽带。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心外无物。胡华深以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从表象回到本质,回到自己的“心”上。“工业化社会里,我们对大脑的开发太多了,学知识都是在武装大脑,其实心灵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在学习中,有心参与会愉悦,只用大脑会疲倦,且容易陷入狭隘的是非判断。
儿童最擅长乘物游心,一根木棍是他的宝剑,一块毛巾是他的飞毯。他们的心灵澄澈而广阔,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给了胡华启发:“儿童没有烦恼,因为儿童是用心灵生活的。如果教师的心灵不开放,就跟不上儿童的节奏。”胡华提倡教师在工作中“息脑运心”,心灵主宰大脑,洞见会发生奇妙的聚合反应,帮教师抓住各种情景的教育契机。
胡华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关系,好的关系可以弥补教育手段的欠缺,坏的关系则适得其反。教书时,她目睹过变色龙般的教师:在严苛的园长前对孩子热情洋溢,园长走了立刻换副面孔。“园长千万不要把教师搞得那么累,允许他们偶尔停下,可能他今天只是摸了每一个孩子的头,这都是很棒的。否则把教师的脑子榨干,教师不愿意给儿童一点力量。”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对儿童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
面对脆弱的生命,胡华心里装着满满的悲悯,愿他们远离侵害。从小她就心思敏锐,感情细腻又善良,上天给了她天赋,让她化为连通儿童与成人世界的那座桥。担任园长这些年,是胡华眼里最有意义的时光,因为贴近儿童、贴近真实的生活,做着一件人生的大事。她说自己的学业不是家族中突出的,向上攀援的心也不强,可这份事业让她爆发出生命所有的能量。胡华想给足孩子们迎接变幻人生挑战的底色——它是明快的、亮丽的,无论人生路上境遇起伏,童年的幸福根基都能帮他们坦然度过。
保罗·策兰在诗中写,我是我时,我就是你。年近六旬,胡华追求心灵的自由,又被对儿童深入肺腑的爱牢牢牵绊。她的生命完全和孩子们紧紧联结在一起,儿童就是我,我就是儿童。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11月刊第3期,原标题《胡华:在教育的意义之河中,敞开心的怀抱》
活动截止至2022年底。依据评选标准及参与要求,推选出10位“2022大国良师”,授予“大国良师”称号,每位“大国良师”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成长奖励基金10万元(税前)。
征集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撰文讲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成长故事。以第一人称撰文,体裁为叙事散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实感人。文章择优刊发《教育家》杂志、《教育家》杂志新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
参与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寻找大国良师”专题页面提交申报表及教师自述的“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申报表及“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需同步提交)。如仅参与“大国良师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不参与“寻找大国良师”活动),将文章发送至邮箱XZDGLS_JYJ@163.COM,文章中注明学校、姓名、联系方式。